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推进“融”发展“嵌”繁荣工作模式——白云区探索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路径

本报讯 贵阳市白云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紧紧围绕 “六共”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共居共学深化空间文化嵌入。一是全覆盖融入教育体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托白云区委党校举办白云区民族宗教工作专题培训班、白云区青年干部主题培训班,传达学习中央、省委、贵阳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党日活动230期,举办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活动91次,发放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答卷13300余份,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专栏315期。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的团结统一;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做好普通话进民族乡村、学校、家庭等“三进”工作,全面提升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实施农村“五治”,抓好“五个体系建设”,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嵌入。

共建共享畅通经济嵌入。一是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牛场布依族乡蓬莱仙界“蘑力小镇”旅游项目,优化牛场布依族乡石龙村、大林村、蓬莱村等村寨的路面照明条件;支持牛场布依族乡黄官村黄大坡精品果园蓄水池建设项目,投入支持民族村寨修建冷库,增强冷链运输保障力度,带动民族村寨就近务工,增加就业岗位;持续推进保护培养一批非遗人才队伍工作,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和创新转化,持续改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推动民族乡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力带动民族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创新“一二三”红石榴驿站建设举措,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二是推动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和农村“五治”工作,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相继完成牛场布依族乡瓦窑村龙泉布依文化广场、石龙民族民俗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各类就业招聘会,促进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推动教育医疗发展更加均衡普惠,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大幅提高,全区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形成。

共事共乐夯实社会嵌入。一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民族节庆活动为纽带,挖掘保护非遗文化,苗族抢鼓棒、蓬莱布依地戏2个项目已收录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牛场布依族乡“六月六”布依歌会为契机,在蓬莱仙界·蘑力小镇景区举办“云雾欢歌”山歌大赛,在石龙村举行“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活动促进交往、增进交流、深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强力推动文旅融合,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品路线;依托红军二过白云石龙村的红色历史,开发建设红色体验旅游线路;推进滑翔伞、绿动越野车、民宿以及露营基地等4个产业项目共融,发展地区旅游产业。三是立体化搭建载体平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进平安白云建设,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依法开展民族工作。(石伟)




编辑:廖宗贵

              一审:龚文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