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罗甸县兴阳家园—— 多民族互嵌共生 石榴花开幸福长
行走在社区里,各族群众笑意盈盈,彼此交流甚欢,处处洋溢着和睦的氛围;就业帮扶车间里,机器忙碌运转;民族团结食堂中,饭菜香气扑鼻而来……
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边阳镇兴阳家园富民社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兴阳家园是罗甸县边阳镇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下设富民社区和惠民社区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来自罗甸县7个乡镇75个村的8969人居住在此,组成了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等15个民族在内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作为黔南州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在兴阳家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结出了丰硕果实,各民族亲如一家。兴阳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措并举,将曾经的“陌生社区”打造成各民族手足相亲的幸福家园,书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篇章。
文化浸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田
每当夜幕降临,社区的文化活动室便灯火通明,各族居民在此排练舞蹈、交流情谊。“刚开始排练布依族舞蹈,苗族姐妹动作放不开。”搬迁群众梁彩霞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互相学布依族山歌、练苗族舞,有时还一起出去表演。”
作为罗甸县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基地,兴阳家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开展“迎新春”“端午包粽子”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6场次,以文化为纽带,有效促进社区各族群众节日共庆、文化共赏,实现互嵌共乐。同时,组建“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进社区”“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说普通话”等志愿服务活动5场次,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实现互嵌共融。
“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说普通话’等活动,帮助长辈跨越语言障碍,节日联欢则让各民族文化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惠民社区副支书韦国栋欣慰地说。
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室外,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罗甸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宣传片。
“以前各族群众交流少,现在通过大屏幕播放宣传片,展示了全县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画面,老人、孩子都能看懂。”富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永竹坦言,设立显示屏的初衷是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扎根各族群众心田。
平台搭建: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画卷
走进兴阳家园,“红石榴家园”的牌子格外醒目。
“我们这个社区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客厅’。”社区工作人员何南荣指着“红石榴家园”牌子介绍道,“每到春节、‘三月十三’‘六月六’等重大节日,我们都会组织群众在这里开展各类活动。”
在惠民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搬迁老年人在活动室通过打牌、下棋等休闲活动,增进了感情,促进了交融。“社区还定期组织电影放映活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惠民社区第一书记莫贞方介绍,社区用共同观影搭建起各族搬迁群众彼此了解、增进友谊的文化桥梁。
惠民社区还打造了综合服务中心、便民大厅、老年服务中心等特色服务阵地,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区发展新模式,让各族群众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紧密相连。
在富民社区的儿童之家,各族儿童围坐在一起,有的绘画、有的阅读、有的做手工,欢声笑语不断。
“我们的儿童之家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型课堂’。”富民社区儿童之家负责人成通群说,社区定期开展“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主题活动,通过讲民族故事、学民族舞蹈、画民族团结画等形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干净整洁的民族团结食堂里,饭香扑鼻,富民社区居民们正围坐在一起用餐。“以前村里办酒席攀比成风,现在食堂统一标准,一桌能省上千元!”布依族居民王大姐感慨。食堂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做饭难问题,更以共享餐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为倡导移风易俗的新阵地。
走进富民社区乡愁馆,石磨、秤杆、风簸、蓑衣、纺车、织布机等老物件静静陈列。“设置乡愁馆是为了让搬迁后的各族群众留住乡情、记住乡愁、传承文化,在积极融入城镇生活的同时,不忘来时路,切实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富民社区第一书记邓政春介绍。
“以前从家里出来一趟要走很远的山路,脚磨得全是血泡。现在住楼房、走水泥路,去街上赶集有公交车,孙子孙女还能免费上社区‘四点半学校’。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来今天的好日子!”苗族老人梁称林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动情地说。
产业赋能:携手共绘现代化生活新图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当了20多年农民,只会种地,搬迁后远离故土,能做什么呢?”今年59岁的罗汉成是原凤亭乡金祥村的易地搬迁户,2019年刚搬迁到社区时,他很迷茫,整天无所事事,“一心盼着政府发钱。”
后来在社区干部的帮助和激励下,罗汉成报名参加了免费打火机组装培训后在社区工厂打临工,“现在月工资1500多元,下班还能到社区电影院免费看电影。”有新房,更有新事业,如今罗汉成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走进兴阳家园富民社区的帮扶车间,车间负责人阮玉梅正专注地组装打火机零件。“我在这里经营帮扶车间五年了,车间共有100多名工人,各个民族都有,都是社区里面的人,大家相处得都十分融洽。”阮玉梅笑着说。
在兴阳家园惠民社区的杨梅基地,十几名易地搬迁群众正沉浸在采摘杨梅的忙碌与喜悦中。一筐筐采摘好的杨梅整齐摆放着,颗颗圆润饱满,散发着酸甜馥郁的果香,展现着丰收的图景。
“目前,我们社区充分利用杨梅基地资源优势,通过‘自销+统销’‘公司+合作社’的销售模式,村集体收入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促进搬迁群众就业100余人次。”惠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尚米说。
“五个聚焦”工作模式是兴阳家园富民社区的创新探索——聚焦空间互嵌,促进各民族共居共乐;聚焦文化互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聚焦思想互嵌,推动各民族共同融合;聚焦治理互嵌,推动各民族共建共治;聚焦经济互嵌,助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治理层面,社区采取“社区—网格—楼栋—家庭—居民”的治理模式,设置17个网格,选优配强65名联户长,组建夜间巡逻队伍,掌握社区动态,了解群众需求。
“富民社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五个聚焦’工作模式,不断探索互嵌式发展新路径。”富民社区支书罗永竹告诉记者。
富民社区围绕技能培训、稳岗就业、企业引进等方式,先后引进了贵州玉瑾服饰等6家就业帮扶车间入驻安置点,提供了400余个岗位,解决了270人就业问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7期,赋能300余名群众;举办招聘会7场,组织劳务输出1126人,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推动社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1178名脱贫人口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助。实施4期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210人,对接上级部门提供63个公益性岗位。
“我们车间有100多个工人,各个民族的都有,都是社区里面的人,大家相处得都十分融洽。我们每天在这里上班,离家近,可以照顾孙子,还能挣钱。”55岁的搬迁群众肖明琼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笑着说。
有新房、有新事业、更有新“家人”,产业互嵌让各族群众从“安居”走向“乐业”。
如今的兴阳家园,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显著。站在新的起点上,兴阳家园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红水河畔常开长盛。
作者:本报记者 杜再江
编辑:孙源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