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政府搭台、龙头引领、科研赋能、联农带户,岑巩县——“一粒稻种”撬动亿元产业

(图片来源:今日岑巩)

“看这苗情,病虫害防治到位,花期预测也精准,今年应该又是个丰收年。”近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水稻制种基地,连片的制种水稻秧苗如绿色方阵般整齐排列,生机勃勃。来自湖南隆平种业公司的采购商谭亮华,蹲在田埂边,端详面前的秧苗,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这位长沙来的老客,跟岑巩稻种处了18年“对象”。每年从插秧到收谷,他都前来“探亲”,用他的话说:“岑巩的稻种就像‘优等生’,发芽率高得能拿奖学金!”今年他所在的公司联合贵州兆丰种业公司,在岑巩县四个乡镇订单式发展了3000余亩制种水稻,算下来能收70万公斤稻种。

如今,岑巩县本地生产的稻种已成“香饽饽”,现在别说湖南的老客户追着要货,就连广东、广西、合肥的种业“大佬”都抢着要“状元种”。


良种的“天选之地”


谭亮华查看制种水稻秧苗的周坪村,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核心区。这里,龙江河如翠绿绸带绕村蜿蜒,将坝区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生态隔离舱”。

“河流就像护村河,群山如同防御塔,我们这环境优良且无污染,产出的稻种纯度高!”村民杨代军投身水稻制种产业20余年,经验丰富的他还曾到泰国、缅甸等国担任制种顾问,如今是村里制种的“稻种技术总监”。他介绍,水稻制种对生长环境极为苛刻,村里的独特地形,为制种营造了天然的纯净环境。立足资源禀赋,加上全流程技术指导和精心管护,今年全村1200亩制种基地秧苗长势喜人,预计总产量有24万余公斤,总产值480多万元。

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境内溪河纵横,山峦连绵,昼夜温差大。全县有49个200亩以上坝区、18个千亩以上坝区,适宜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4万亩。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岑巩县从1976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历经半个世纪的精耕细作,该县已将一粒小小稻种锻造成贯通“育繁推”全链条的“产业芯片”。

如今,这片深山中孕育的优良稻种走向国内外稻田,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金种子”。


稻浪里的“政策密码”


盛夏时节,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的制种稻田里,农机手操控的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秧田,70升生物制剂在旋翼下化作薄雾,短短10分钟,20亩秧田的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工作便高效完成。

近年来,岑巩县精准施策,将5.9亿元(含1.5亿元农业现代化基金)政策资金投入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升级、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累计整治土地3.2万亩。曾经零碎的“巴掌田”实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农机通达率升至92%,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筑牢“耕”基。

同时,每年5000万元的制种大县奖补资金发挥了关键作用。11个产地加工中心、140间标准化烘干棚建成,日处理稻种能力达840吨,彻底改变了“晒种靠天”的被动局面,保障了稻种处理效率与质量。

在政策的引导下,岑巩县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智能化育秧中心与水稻农情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起产业的“智慧大脑”。田间分布的26套高清摄像头、48套气象传感器实时抓取墒情、光照、虫情等数据,5000亩物联网示范基地实现“手机看田、云端管农”。

从“碎片化”到“智慧化”,岑巩县以政策为钥,解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密码。这片稻浪不仅是粮食安全的“芯片”,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


稻种的“破茧成蝶”


“以前是麻布袋卖种,现在是小包装闯市场,每公斤稻种价格翻了2倍多。”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水稻制种基地负责人、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龙的感慨,映射出岑巩稻种产业的蝶变历程。

曾经,岑巩水稻制种产业链条薄弱,当地仅能被动承接外地代工订单,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规模效益。

2021年,岑巩县采用县企合作共建模式,组建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启动“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获农业农村部2.5亿元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以此为契机,该县通过政企校合作,构建起“前端研发攻坚、中端生产升级、后端品牌输出”的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从“产量导向”向“品牌溢价”转变。

“在产业链前端,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贵州兆丰农作物科学研究院,聘请院士团队等,建立科研基地、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国家核心品种展示基地,不仅自主培育审定品种,还与国内种业公司同台竞技,提升科研水平与品种竞争力;中端引进先进全自动种业生产线,实现商品稻种全流程自动化;后端打造‘岑巩稻种’品牌,打上防伪追溯码,附加值提升200%。”陈龙介绍,目前,公司试验试制品种达218个,现有自主培育并审定水稻品种2个,2024年自有品种销量占比达80%。如今,“岑巩稻种”不仅畅销国内10余省份,还远销东南亚。

此外,公司的11个乡镇产地加工服务分中心、7个工厂化育秧分中心和1个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等,形成“田头连车间,种子变商品”的产业闭环。

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企业提供订单、农资、技术并保底价回收,合作社协调解决问题,农户按标准种植。2025年,该县订单制种面积4.2万亩,预计总产稻种876万余公斤,产值突破2.6亿元。

从“麻袋粗卖”到“品牌精销”,从“代工贴牌”到“专利突围”,岑巩县以“政府搭台、龙头引领、科研赋能、联农带户”协同机制为支撑,通过“补链、强链、延链”,推动稻种从低附加值原料供应到高附加值品牌化商品的全链条转型,既筑牢国家种源安全根基,又探索出“种业振兴牵引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目前,岑巩稻种已跻身国家种业第一方阵。

作者:本报记者 姚 辉 通讯员 周 燕 杨 慧

一审:孙源

二审:孙源

三审:audit3

终审: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