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赋予发展以“三个意义”,贵州恒力源集团—— 开在民族山乡的团结之花

金秋时节,刺梨飘香。“中国刺梨之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刺梨迎来采收季,一颗颗金黄的刺梨成为农户增收的“黄金果”,也成为撬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走进位于龙里县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火热,刺梨原汁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运转,工人驾驶叉车从冷库将一桶桶冷冻的刺梨汁运上生产线,经过10多道工序,一瓶瓶刺梨原汁成品下线,经包装后,将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省级认定民贸民品企业,贵州恒力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恒力源集团”)在发展中,积极赋予企业发展以“三个意义”(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将企业发展融入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大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产业振兴助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以社会责任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彰显民贸民品政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元产业扎根民族沃土


“好花红哎好花红,好花开在刺梨蓬。好花开在刺梨上,哪朵向阳哪朵红……”一曲传唱了上百年的民歌《好花红》,让许多人知道贵州刺梨。

然而,在过往的很长时间里,刺梨只是长在山间的酸涩野果。多年前,刺梨的开发利用受限于其强烈的酸涩口感、不易储存的特性以及活性成分认识不足等瓶颈。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农学家罗登义教授以一纸《刺梨的生物化学》,把刺梨推上了历史舞台。

此后的几十年间,贵州人对刺梨发展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进入21世纪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依托科技与产业链双轮驱动,不断突破发展壁垒,从种植、生产、研发、销售、品牌等方面持续推进,贵州刺梨产业迎来了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

当下,一座座荒山已变身“百万亩刺梨剑阵”,成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主产区,成就了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异军突起的“山野传奇”。

其中,贵州恒力源集团就是重要企业代表之一。2009年,该集团落户龙里时,便与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龙里县较早开展刺梨深加工的企业,该集团公司旗下的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集刺梨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销售于一体,目前已建成14条标准化刺梨深加工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刺梨浓缩汁、刺梨原浆、刺梨饮料、刺梨精粉、刺梨口服液等10多款产品。

贵州恒力源集团下属两家子公司贵州恒力源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申报为省级认定民贸民品企业,每年均享受民贸民品贴息。

“每年上百万元的贴息,相当于给我们加装了发展的‘助推器’。”贵州恒力源集团董事长李秋官说,这些资金被投入到刺梨种植基地建设和民族特色产品研发中,形成“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

如今,这家集园区开发、建材生产、地产开发、食品制造及新能源电力工程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年产值达4.5亿元,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为当地400余名各族员工遮风挡雨。

作为刺梨产业领军企业,恒力源集团创新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稳就业、保增收,在龙里带动81个村寨、1000余人就业。其主导研发的刺梨深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为各族群众创造就业岗位230个,近五年累计向民族地区投入产业发展基金超500万元。


责任担当谱写共富新篇


“摘刺梨每天能收入200多元,动作慢的一天也有180至190元。”村民沈永金一边装果一边说。当下正值刺梨采摘的季节,在龙里县洗马镇猫寨村,像沈永金这样务工的群众有140余人,每年群众年均增收至少9600元。在当地,刺梨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民营企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企业赚了钱,不能忘了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乡亲。”这是恒力源集团一直秉持的理念。

在脱贫攻坚战中,恒力源集团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千企帮千村”、救助贫困儿童等社会公益事业,为龙里县凤凰村、湾滩河镇金星村、洗马镇金溪村等地脱贫攻坚捐资捐物超300万元,捐建桥梁一座(总造价3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20公里。

在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就业方面,民营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恒力源集团长期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吸纳了50余名群众在工厂工作,月工资收入从3000多元到5000多元不等。

得益于在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以大爱行动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恒力源集团先后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贵州省“青年创业带富基地”等多项荣誉。


民族团结绽放和谐之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恒力源集团,这首歌唱出了各族员工的心声。集团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企业常开长盛。

党建引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定盘星”。恒力源集团坚持“抓党建就是促发展”理念,创新构建“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机制。为抓好公司党建工作,在李秋官的带领下,打造了面积为500平方米的集团党群活动中心,推动集团与当地36家企业开展党建共建,累计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28场次,覆盖各族群众1200余人次。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红旗班组”等载体,将党的民族政策融入企业治理,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传统节日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公司组织开展企业团建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不断增强各族员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此为契机,公司利用企业职工会议、团建活动、职工文艺活动等方式,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凝聚起团结互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刺梨产业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公司收购民族地区群众农产品刺梨,出资建设洗马猫寨、谷脚茶香等多处刺梨有机种植示范点,每年收购当地刺梨4000余吨,收购资金1600余万元,惠及各族群众1200余户,户均增收1.3万元。

在公司刺梨文化展厅,悠扬婉转的民歌《好花红》响彻大厅。“这‘向阳’就是向党中央看齐,这‘红’就是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李秋官表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让大家过上幸福红火的生活。

在产品的包装上,公司同样用心。公司坚定文化自信,铸造优质民族品牌,将民族形象融入包装创作中,把产品品牌设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申请获得外观专利。

从车间里的默契配合到村寨中的携手共进,从节日里的欢声笑语到产业上的互利共赢,恒力源集团用真情实意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用实干担当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答卷。正如集团墙上的标语所说:“各族人民手拉手,同心共筑中国梦。”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恒力源正带着群众的期盼阔步向前,为民族地区的繁荣贡献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杜再江

一审:孙源

二审:缪富霞

三审:audit3

终审:audi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