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旅游赋能促“三交” 携手共赴现代化
“我永远忘不了在西江的傍晚。无论来自何方、去往何处,无论是否相识,大家手牵着手共同起舞。这一欢快场景,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来自北京的游客梁晓恩由衷感慨。
到贵州旅游,“黄小西吃晚饭”已成为众多游客的优选目的地。其中的“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被称为“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馆”。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依托丰富的乡村遗产资源,推行全民保护、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村落发展理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民族乡村振兴蝶变之路。
雷山是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县,西江千户苗寨则是观察雷山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以文旅融合为重要路径,通过旅游赋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维度推动各民族深度互嵌,不断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向心力,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迈向共同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绘就出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文旅融合
打开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门
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绣花为穿衣、挣钱靠打工、文化不自信……这是西江千户苗寨群众对旅游开发前生活状态的总结。
在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看来,旅游开发前的西江,一直处在“文化的富饶”和“经济的贫困”的尴尬境地。文化的“富饶”并没有成为地方发展的资本,而“贫困”则表现出生产生活和心态上的多种样态。
转机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苗寨与外界沟通的大门。
为迎接这次盛会,雷山县委、县政府统筹资源,对苗寨的基础设施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拓宽道路,整治河道,原本狭窄崎岖的山间小路变成了平坦的石板路。同时,观景台、西江博物馆、芦笙场、《美丽西江》表演场等一系列公共文化空间相继落成。这些改造不仅提升了苗寨的旅游接待能力,更极大地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空间。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到访后,曾用“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来表达对它的欣赏。这座古老的苗寨,是研究与探索苗族文化的绝佳之地,这里的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等,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拥有苗族芦笙舞、苗年、苗绣等十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快的芦笙舞、热情的“高山流水”敬酒礼仪,赋予苗寨勃勃生机。苗年、吃新节、鼓藏节等节庆,更成为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舞台。
文旅深度融合,为苗寨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里,民族建筑与外来商户的特色店铺相互映衬,当地群众与各地游客、商户穿梭其中,大家在这里交流、互动,空间的互嵌让不同民族的人们紧密相连。
在西江礼物文创复合店,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呈现眼前。该店围绕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创新提炼、原创开发,并植入产品落地展现,为游客提供了充满乐趣、共情触动的旅游体验,开启了深度了解民族文化的新途径。
“这些文创产品融入了苗族元素,如蜡染、刺绣等,当作伴手礼很有意义,我很喜欢。”来自广州的游客高女士说。
本地居民也积极参与到空间的改造与利用中。不少家庭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家庭博物馆、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等,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游客们可以走进群众的家中,亲手体验刺绣、蜡染的制作过程,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种空间上的深度融合,有效增进了各族群众间的日常交流、情感共鸣与文化互鉴,让各族群众在同一个空间里和谐共处,为进一步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共荣
共绘富裕生活新画卷
“姑妈篮球赛”在西江火爆出圈后,这个文旅体融合IP迅速成为当地旅游的又一个热门项目。作为雷山队的主力队员,西江镇南贵村村民周俊珍除了打篮球,还和家人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里开了三间旅拍店和一家民宿。
周俊珍2021年刚开始做旅拍生意时,景区内的旅拍店只有7家。如今,整个景区内的旅拍店已增加至两百多家。在这些年里,周俊珍抓住了“民族文化”和“美丽经济”带来的机遇,不断摸索经营模式,创新服饰产品,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店面从一家升至三家,旺季时月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旅游业,不仅是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美好产业,也是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朝阳”产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也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融入现代旅游业市场的进程中,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特殊优势。”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庆认为,旅游活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对当地民族文化元素的关注与利用,促使其文化审美价值不断得到发掘。
在严庆看来,空间的变化有力促进了当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民族文化向产业文化转变。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是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交流中绽放的过程。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同一股春风,吹绿了西江千户苗寨的经济发展之路。如今,随着景区的日益火爆,居民的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化。门票分红、开店经营、房屋出租、景区就业等,让各族群众的钱包逐渐鼓了起来。
数据不会说谎:2007年,全省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之前,西江千户苗寨年游客量不足10万人次;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接待人数骤增为78.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亿元;2024年,西江景区的游客量跃升至52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5亿元。
伴随着旅游业的繁荣,景区形成了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目前,景区内注册经营主体超千家,这些商户来自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涵盖餐饮、住宿、旅拍等多个业态。他们不仅自身在西江千户苗寨实现了增收致富,还为当地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了本地居民、周边村民及外地人员就业。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持续井喷,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寨及乡镇的发展。脚尧、陶尧等村的茶产业初具规模,麻料、控拜等村的银饰产业声名远扬,连城、堡子等村的种植养殖业稳步发展,营上、干荣、龙塘等村的民宿业日益完善。
雷山县依托西江千户苗寨等龙头景区资源优势,探索出以景区为“前店”,多元产业服务为“后厂”的“前店后厂”模式,将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汇聚一体,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构建起村村联合、村企合作、村社共建抱团的运行机制,做足产业链协同配套,为各族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力推动雷山县共同现代化建设。经济的紧密联系,让各族群众在追求富裕生活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心与心贴得更近。
“西江模式”
现代化道路启迪民族村寨发展
“目前,雷山县拥有包括苗年、鼓藏节在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丰富的非遗项目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西江千户苗寨解说员在介绍当地特色文化时如是说。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深入推动旅游促“三交”行动,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融入到景区旅游解说词中。景区以“先讲主干再讲枝叶、先讲共性再讲个性”的全新解说方式,不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好故事、民族团结一家亲好故事。
作为黔东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基地,西江千户苗寨以“搭平台、创展馆、设法庭、做研学、出体验、炼解说、建广场、搞交流、办论坛”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个一”为抓手,助推各族群众在西江千户苗寨共居共业共乐,不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一个传统村落发展成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带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经济、社会、文化及乡村振兴等方面产生规模化效应,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经验。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路径,被称为“西江模式”。
“这种实践,既是方法与智慧,也是经验与道路。”李天翼说,“西江模式”起源于2008年的旅游开发,但其价值和意义已经超出了旅游的边界。
在李天翼看来,共同富裕是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门票分红奠定共富基础。景区每年都把门票收益的18.3%分给寨内的每家每户,村民受益面达100%,做到了门票受益的“精确到人、精准到户”。二是景区带村,走共同富裕路。通过景区带村,西江千户苗寨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寨的发展。在西江千户苗寨常年务工的三千多人中,有一半是来自周边村寨的村民,雷山全县直接或间接地从西江旅游的发展中受益。
李天翼团队经过长期对民族村寨发展研究后认为,我国民族村寨众多,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过程中,如何依托旅游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江模式”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迈向共同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这些路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为景区发展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引领各族群众在共同现代化道路上不偏航;实施空间互嵌,夯实各族群众互嵌的物质基础;经济互嵌促发展,为共同现代化提供强大经济支撑;文化互嵌强认同,为共同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社会互嵌助互动,为共同现代化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心理互嵌促交融,推动各族群众携手共赴现代化。
当前的贵州,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西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民族村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包括西江千户苗寨在内的贵州景区,必将在推进旅游促“三交”方面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在助力民族地区迈向共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巨大潜力与无限可能。
一审:孙源
二审:缪富霞
三审:audit3
终审:audi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