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传统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之一。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连、互嵌共生的历史事实,昭示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历史契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起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民心的重要作用,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思想观念、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在功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统一性和同向性,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资源,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五个认同”。文化自信与“五个认同”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源泉,以此作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可以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生根发芽,进而成长为“五个认同”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二是有助于大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三是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突出创造性、突出统一性,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荣辱观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大学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明白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要将专业和就业主动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

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依托学校的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五个认同”,培养学生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和时代的奋进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思政课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挖掘章节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系统的学术话语和理论表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课程思政”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融通,推进多学科、多要素、系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活动开展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牵头部门,应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而且要体现在学校重要仪式中,让校园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高校组织校园活动,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设计、规划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显性或隐形方式融入校园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中,通过开展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参与感和自豪感。

在社会实践和校园媒体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展性。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好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多策划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的社会实践选题,让大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见证家乡巨变,服务社会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好校园媒体平台,借助网络平台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深刻理解,激发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高校应培养一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和作用有深入认识和理解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升华作用,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校园文化与校园活动共同发力、社会实践和校园媒体共同侧重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慧琦)




编辑:廖宗贵

              一审:龚文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