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选择
□ 周 为 袁梓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亟待加大力度、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有待进一步推进等短板,群众参与意愿、环保行为转化效率等内生因素有待提升。培育群众“亲环境”意识、激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生动力,既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效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治理有效”要求的必经之路。
一、精准施策,以精细化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能
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效能,需要对治理过程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给予重视,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基层公共决策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要构建靶向激励机制,激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动力。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期设备购置成本高、技术转化周期长等问题,应建立“技术效果评估+动态补贴调整”机制,以“以奖代补”为核心,对采用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环保技术的家庭给予补贴;依据技术应用效果,对长期稳定达标的居民实施阶梯式奖励,形成“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正向激励导向,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可量化、普惠度高的社会效益。
二是要创新技术指导模式,充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量。应推行“科技特派员+示范户+群众”联动模式。选拔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强的群众作为示范户,由科技特派员进行“一对一”沉浸式培训,再借助示范户“传帮带”带动周边群众。同时,开发“短视频教学+田间地头实操”的轻量化培训载体,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制作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高频次推送,助力农户在实践中掌握技术。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功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建立“入户走访—需求收集—问题解决—效果反馈”闭环工作机制。要求村干部每月定期入户宣传政策、查看农户技术使用情况,及时解决设备故障、补贴申领等问题。推行“党员联户”制度,党员与农户建立联系,通过“上门讲政策、下地做示范”,发挥基层组织动员优势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干部带头干、党员跟着干、群众学着干”的良好治理格局。
二、立体传播,构建多元化政策宣传矩阵
政策宣传通过信息传递、规范引导、激励强化和参与动员等路径,能够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增强政策信任、降低行为成本感知并促进社会规范形成,从而有效提高农户的“亲环境”意愿。
一是要夯实官方推广主阵地,提升“上情下达”触达效率。例如,可创新应用“政策赶集”模式,每逢乡镇集市日,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设立宣讲点,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图文手册、演示设备等方式,与农户“面对面”沟通政策。同时,建立“政策明白人”培养机制,从各村选拔文化与沟通能力强的村民,进行系统化政策培训,使其成为本村政策“讲解员”,实现“集中宣传+定点培养”结合,解决宣传覆盖面窄、针对性差的问题。
二是要激活社会网络传播力,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例如,可利用典型模范人物“口口相传”“以身作则”的信任机制,开展“养殖大户领跑计划”。选取技术采纳成效显著的养殖大户,授予“生态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并给予正向激励,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制作宣传纪录片等方式,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鼓励农业科技企业与村委会合作,在村头巷尾设置技术宣传栏,以案例对比、成本效益分析等直观形式,展示技术实际收益,借助“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技术传播说服力。
三是要拓展数字传播新渠道,增强宣传渗透力。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开发集政策解读、技术培训、问题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方便群众在线咨询技术难题、查询补贴进度。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农村环保小课堂”,邀请专家和示范户拍摄实用科普视频。同时,建立“线上举报+线下处置”监督机制,群众可通过App实时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监督,并联动有关部门快速响应处理,吸引群众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格局。
三、价值重构,以正确认知唤醒生态自觉
培育群众“亲环境”意识,需要以良好的健康认知增强群众对环境污染危害的感知,促使其将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联结,这是提升群众生态自觉的关键之举。同时,健康认知越深入,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政治的意愿强度和持续性也会随之提升。
一是要深化环境健康知识普及,构建认知联结。组织医疗专家、环保志愿者等深入一线,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科普手册、开展免费体检等方式,向群众说明养殖废弃物中病原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借此建立起“健康威胁—行为响应”的认知链条,把抽象的生态保护知识转化为为具象的健康实践。
二是要创新健康干预手段,强化行为驱动。通过持续的知识普及与行为干预提升群众的健康认知敏感度。推行“健康监测+技术奖励”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在农村普及水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时显示环境指标,在超标时,自动推送健康风险提示与技术改进建议。再如,可设立“健康环保积分”,群众在达到一定标准时即可累积积分,用于兑换体检套餐、药品优惠券等健康相关物品,形成“实时监测—风险预警—激励反馈”的行为闭环,让群众切身体会环境改善与健康质量的正相关关系,提高技术持续使用率。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核心在于唤醒群众的生态自觉、培育可持续的“亲环境”行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唯有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农民心中,才能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