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贵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分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凝聚全省各族群众精神力量、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历史维度来看,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各族群众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其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相互影响、深度交融,成为贵州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从现实意义来看,贵州各民族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中紧密合作,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贵州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贵州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立了大量民族文化主题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等。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保护传统建筑、传承民族服饰制作技艺、歌舞表演等,不仅保留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还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贵州还积极鼓励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将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创作了一批如《多彩贵州风》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示了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贵州编制完成传统村落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等技术规范,486个传统村落建成数字博物馆,多项做法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十四五”以来,贵州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水平,分层建立人才梯次培训体系,吸纳千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研培,通过系统化课程培育技术骨干,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将11所院校、26家非遗企业打造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基地。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贵州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民族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编写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此外,还通过社区宣传、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各族群众普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贵州还积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省内各地区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同时,以教师培训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教育层面的深化。在旅游促“三交”工作中,贵州积极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举办各类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深度参与。

在经济发展方面,贵州通过产业合作、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各族群众在就业、创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以“村超”“村BA”“村晚”等为代表的“村字号”文体活动,让以侗族大歌、芦笙演奏、民族舞蹈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走出大山,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底蕴。在未来的工作创新中,贵州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将其融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社会治理等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道德模范等方式,引导全省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贵州大地落地生根。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贵州可以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结合民族节庆、民俗活动强化中华文化浸润式传播,在各村寨、社区设立文化宣传栏, 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贵州应积极拓展民族文化交流的渠道。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贵州民族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活力。近年来,贵州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积极组织苗绣、侗族大歌在米兰时装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舞台亮相,取得了较好的国际反响。

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贵州各地应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更多高质量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的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活动场所。此外,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群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总而言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同心同向、协同发力。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让各族群众在文化共鸣中凝聚共识、在精神相依中携手前行,贵州必将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征程中取得更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贵州力量。

(作者分别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马伟华 刀 悦
编辑:谭佳雪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