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应用型本科学校思政课的实现途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与精神纽带。在应用型本科学校思政课程融入这一主线,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深化对“五个认同”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过程,既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也为未来人才培养注入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党的民族理论的系统掌握、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结合、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学校应从政策引导、专业培养和机制保障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积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师政治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招聘、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中,形成以“讲政治、重团结、育新人”为导向的师资选育机制。学校要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研修、赴民族地区实践挂职等形式,提升教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深度和教学阐释能力,实现从“会讲”向“讲透”“讲活”的转变。学校要着力建设一支具备复合背景、贴近学生、勇于创新的思政课教师团队,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强、职业导向明确的特点,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教师,如兼具民族学、教育学、传播学背景的教师,通过团队协同,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路径。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校本化课程开发,推动课程内容向案例化、项目化转型,如围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等设计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二、丰富教学方式

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丰富教学方式,实现思想引领与情感共鸣的深度结合。当前不少思政课仍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内容偏理论抽象,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触发学生民族认同与责任担当,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多样化创新,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影视融入、课堂辩论等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价值;在讲授《民族政策与法律》相关内容时通过模拟民族工作协调会议等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体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认知、外化为行动。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社会实践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贯通的教学新生态,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云课堂等数字资源建设专题课程模块,如以“中华民族一家亲”“边疆行·家国情”等主题内容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讨论,打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场域。同时,教师应注重校外实践教学的融入,将思政课搬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第二课堂”中,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报告、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观察发展变化、交流基层故事、采访典型人物,增强其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优化课程内容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课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内容泛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重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之中。一方面应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阐释,从历史维度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巩固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五个认同”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应注重现实维度内容的嵌入,如讲解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帮助学生形成对国家治理结构的宏观认知。教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教育、区域发展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实现内容的本土化与应用化。应用型本科教育以职业导向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思政课内容中,应积极引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案例,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讲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民族融合与协作机制,在护理专业中探讨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又如在旅游管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结合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体悟民族团结带来的协同发展动力。此外教师还可融入地方特色资源,如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民族文化、地方治理实践、民族团结故事等,建设地方化教学案例库,提升课程内容的贴近性和感召力,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升级使思政课从“讲知识”转向“强意识”,从“传理念”走向“育情感”,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推进。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JYJG202310)研究成果。】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