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赋能贵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民族文化赋能贵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 陈双龙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贵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深挖民族文化富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和道德智慧,是赋能贵州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要通过创新传播形式、拓展实践路径,让千年文化焕发时代活力,使民族文化在创新传播中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一、挖掘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筑牢精神文明根基
从物质文化形态来看,贵州布依族蜡染、苗绣、侗族蓝靛染、水族马尾绣等传统工艺代表了各族群众的技艺传承与文化表达;从建筑文化角度分析,贵州的干栏式吊脚楼、侗族鼓楼、西江苗寨、布依族石板房等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各族群众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八音等音乐艺术形式,是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这些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反映了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智慧。
近年来,贵州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在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取得积极成效。例如,打造“贵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通过“锦绣计划”培育人才,让民族文化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活水源头,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根基。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贵州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将民族文化的底蕴厚植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沃土根基中,是贵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创新载体融合,拓宽精神文明实践路径
精神文明建设需依托可视化载体,贵州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民族文化融入日常,形成“润物无声”的教化效能。“村超”“村BA”成为文化融合新平台。在榕江“村超”赛场,侗族大歌、传统服饰与体育运动同台展演。这类民间赛事以人民为主体、全民参与为特质,将民族歌舞、服饰、饮食文化自然嵌入活动场景,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沉浸式课堂”。2024 年,“村超”全网浏览量持续突破,榕江县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8.03亿元。
节庆活动亦焕发时代新活力。贵州全年1400余个民族节庆构成“千节之省”的独特风景,雷山“苗年”、榕江“萨玛节”、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庆,通过融入现代歌舞、非遗展演、文旅体验等形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的载体。
依托全省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贵州将民族文化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结合。例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群众编唱山歌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遵义市湄潭县设立“杜富国荣誉室”宣扬“让我来”精神,均体现着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运用好民族文化助推贵州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拓展精神文明实践路径。可组织“民族文化进社区”活动,开展苗绣教学、侗族大歌合唱比赛;鼓励乡村利用鼓楼、风雨桥等场所,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故事会,以口述历史、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的形式,弘扬勤劳、互助等传统美德。
三、聚焦化风育人,展现文明贵州新风采
贵州以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新风。例如,在传统节日、特色活动中植入现代文明观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弘扬文明新风尚。再如,实施“推普兴乡”行动,培训国家通用语言41万余人次,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建设1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嵌入城乡建设和文旅场景;树立文明标杆,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选树省级以上文明家庭182户、文明校园216所,让黄大发、杜富国等人的模范事迹从民族地区传向全国,彰显新时代贵州精神风貌。聚焦化风育人,用民族文化点亮精神文明建设新征程,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贵州作为各族群众和谐共居的“文化千岛”,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资源。新征程上,贵州需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在传承中严守文化根脉,防范过度开发风险;深化文旅体融合创新,持续放大“村超”“村BA”等特色品牌效应,打造展现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国际传播窗口;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价值导向,在创造性转化中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贵州省2024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两个结合”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YJSKYJJ180)》阶段性成果。】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