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化焕发时代新光彩
让民族文化焕发时代新光彩
□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杜再江
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即将启幕。
从7月30日至10月9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来自全省13个代表团的13台剧目将同台绽放,以一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通过会演,大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光彩,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贵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牢记嘱托: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
新思想的光芒,照亮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时代。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考察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时,就曾称赞当地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强调“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作为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的贵州,不仅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很丰厚,黔山贵水绘就的“公园省”,孕育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彩文化,被誉为“文化千岛”。这些文化瑰宝,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愈发璀璨。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民族文化资源系统保护好、挖掘利用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培育文明新风,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2021年6月16日至27日,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贵阳成功举行,涌现出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现代侗戏《侗寨琴声》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参演的9台剧目,充分展现了贵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传承和发展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1年底,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贵州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目标,明确提出了包括“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在内的“六个典范”工作任务,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贵州实际的民族工作新路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发展格外关心。202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
为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贵州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贵州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魅力四射的风采与光芒。“村超”“村BA”“村T”“村马”等发源于民族地区的赛事活动,把“最炫”的贵州民族风吹到了世界各地,在深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的文旅体融合发展,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持续走深走实。2024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4%、13.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1.8%。
感恩奋进:民族文化不断焕发新光彩
春风浩荡满目新,感恩奋进正当时。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收官开局,枢纽之机。当新时代春风拂过黔山贵水,当现代化号角响彻黔中大地,4600万贵州各族儿女以忠诚感恩之心、攻坚克难之勇、科学务实之为、众志成城之力推动殷殷嘱托落地生根、尽收其效,在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征程中奋发有为,让民族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何传承和发展好底蕴深厚、绚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让贵州各民族文艺在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贵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年来,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文艺会演不仅充分展示了各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更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综合性少数民族文艺盛会,是《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和《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
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既展示了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在新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又体现了我们通过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的贵州实践。
本届会演在继承前几届会演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既有展示信仰之光·忠诚之魂的《山河同心》《共潮》《红军来到我家乡》《追随》,又有呈现历史回响·文明根脉的《奢香夫人》《阳明悟道》《王阳明》,还有展现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平箫玉笛》《黔方是我家》《安和顺》,以及反映时代壮歌·山河巨变的《路,在云端》《锦·蓝》《脊梁》等演出。
不同类别舞台艺术的同台竞技和争奇斗艳,让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日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互鉴融通:凝心聚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个大舞台上,各民族文化既可以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又可以互鉴融通、美美与共。如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然成为增进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示民族文艺发展最新成果,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会演的舞台,最终还得靠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来呈现和成就。“我们的参演剧目《奢香夫人》,近期在毕节大剧院展演了4场,观演群众达2000余人次,各族群众反响强烈,广受观众好评,要求追加演出场次、巡演的呼声高涨。”毕节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是得益于各族群众对参演剧目的喜爱,才成就了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方舞台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本届会演以文艺精品剧目为表现载体,通过歌舞剧、歌剧、戏剧、杂技等舞台艺术形式,讲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源性,讲好“大一统”思想下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讲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故事,生动阐释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讲好“贵州桥梁”等重大工程背后的科技创新故事,生动阐释革故鼎新、勇于发明的伟大创造精神;讲好三线建设、乡村振兴等建设改革发展故事,生动阐释各民族向往美好、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大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光彩。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本届会演聚焦“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坚持开门办会演,通过媒体宣传、渠道推介等方式,充分发挥旅行社、社会组织、各类商务会议主办方的市场主体作用,全方位向入黔游客推介会演剧目,并在主会场外设置民族文化展演展示区,同时,设立“1个主会场+9个分会场+100场景区”的演出方案,变“会演剧目”为旅游文化产品,有效促进会演剧目服务旅游、服务景区、服务游客,真正实现会演更靓与旅游更旺有效联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未来两个多月,各民族兄弟姐妹将相聚于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舞台,歌舞当笔墨,倾情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切磋做琼浆,在交流欣赏中共同增进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共同分享美好时代赋予民族文艺的丰收与喜悦。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