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村超”重启背后的榕江突围之路

□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杜再江


“村超”回来了!榕江“重生”了!

7月26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一个月后,以“感恩雄起·贵州超力量”为主题的贵州榕江“村超”足球联赛,以一场特别的“感恩赛”宣告重启。意大利球星巴乔、巴西球星卡洛斯亲临球场与球迷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员、志愿者、游客齐聚榕江,共同见证了这座小城的“重生”。“村超”暖心重启的背后,是榕江县遭遇历史罕见洪灾,经社会各界力量高效驰援、合力推进灾后重建的结果。

作为国家民委确定的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之一,榕江县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村超”作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超级发动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夯实了各族群众迈向共同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这场由全国人民共同托举的赛事重启,不仅是对救援力量的深情致谢,更是榕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路径的生动实践。“村超”的重启,促进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image


手足相亲共患难

守望相助克时艰


洪灾过后的“村超”足球场,受损严重。塑胶跑道被泡得七零八落,人工草坪全部损毁,音响、灯光、监控等赛事支持设备几乎全毁……

“村超”球场修缮面临着近两千万元的资金缺口,原本计划于6月29日开启的“村超”八强赛、四强赛和总决赛,也因这场洪水被迫中断。

好在这一切不只是榕江人在面对、在战斗!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国各地迅速行动,驰援榕江,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同心渡难关”的壮丽赞歌。

从洪水退去的清淤到足球场灯光的重新点亮,从江苏威腾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赠8000平方米人造草坪系统,到“村超”赛事的重启,一路走来,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为榕江的重启与发展赋予了新的力量与生命。

一方有难,八方鼎力驰援;一城受损,全省同心共建。为助力榕江县灾后重建“加速跑”,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强力部署,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时吹响援助榕江集结号,火速组织省内其余8个市(州)住建力量,从资金、项目、技术、人力等方面驰援榕江。

榕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33个民族,总人口38.5万人。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榕江以“村超”为载体,抢抓共同现代化试点建设机遇,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3年,“村超”的横空出世,让榕江这个全国最后一批脱贫的县份,站上了“流量之巅”。每到比赛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榕江,形成“体育+文旅+商贸”的融合模式,有力带动了酒店、交通、零售等多个行业的消费热潮。

数据显示:“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全平台“村超”话题综合浏览量超1000亿次。已成为中国乡村现象级赛事,被评为“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诠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文化IP赋能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从最开始洪水肆虐、汽车漂到与路灯一样高,到抢险救援、疏通道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期待重建后的新榕江,那时,再赴‘村超’之约。”“这里的乡亲淳朴热情,待‘村超’重启,我们一定回来。” ……

7月上旬,肆虐的洪水逐渐退去,当救援队伍完成榕江抗洪救灾任务有序撤离时,道路两旁,各族群众自发组织的送别队伍浩浩荡荡。那些经历了洪灾的群众感慨:“洪水来时没有哭,家被冲毁了也没哭,但到了送别这一刻,真的忍不住了。”

image

“村超”从来就不只是一场场简单的足球赛事,而是一种乡村振兴背景下链接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现象。它既有足球运动的纯粹快乐,又有各民族文化从“各美其美” 到“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之路。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力量,通过“村超”舞台广泛凝聚起来。

在这里,文化铸魂工程焕发出无限活力。侗族大歌与现代啦啦队的结合,少数民族长桌宴与足球宝贝热舞的碰撞,蜡染非遗技艺与英超元素的巧妙融合。2000多名“新农人”拿起自拍杆,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将球场上的欢呼声传递到世界各地。

在榕江车民小学的绿茵场上,11岁的侗族少年杨瀚带领球队训练时,胸前的红领巾与球队徽章交相辉映,“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使足球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载体。

在“村超”这一超级文化IP的赋能下,榕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借助赛事的流量,榕江打造出了“超能经济”生态圈:游客们为品尝牛瘪火锅而来,体验非遗工坊的蜡染技艺,住进改造后的吊脚楼民宿。

数字经济与乡土智慧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景象:“村超”集市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村寨代言人”通过直播带货,让榕江脐橙走出大山,全年农产品销售额达到7.08亿元。新增的10486个新媒体账号,使8000多名群众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增收,真正实现了“球场上的欢呼声变成了鼓鼓的‘钱袋子’”。

通过“村超”这个超级流量平台,榕江县把文化瑰宝和生态珍宝,转变成了榕江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银财宝”。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


共建共享共生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升


榕江洪灾发生后,曾因“村超”赠瓜走红的“西瓜妹”熊竹青,她的乡村土特产门店被洪水“洗劫一空”。然而,她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通过朋友圈呼吁志愿者帮忙清理店铺,以便将其改造为临时住所。

与此同时,熊竹青自愿接应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救援队伍,将他们带往杨家湾、头塘村、忠诚村等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分发物资。她利用自己的“网红”影响力,将四面八方传来的讯息进行扩散和整合,成了受困人员和救援队之间的桥梁。熊竹青用她的行动证明,真正的“网红”不仅能带来流量,更能带来温暖与希望。

2024年,熊竹青带头成立了200余平方米的益民助农工作室,通过榕江“村超”品牌赋能,大力发展新媒体直播带货,将榕江百香果、西瓜、非遗手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品销往全国。在过去的一年里,熊竹青的工作室仅百香果一个产品,便销售一万斤,实现营收15万元。

“榕江‘村超’足球赛带给我们巨大的发展机遇。”熊竹青说,未来,她将继续深耕电商直播带货,让“村超”红利惠及更多老百姓。

如熊竹青一般,在榕江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易地搬迁群众等群体,摇身一变成为懂技术、精业务、会直播、能创业的“新农人”。

“如果问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榕江‘村超’的社会实践给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人的现代化。”不久前,在第四届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上,榕江县委书记徐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百姓对“村超”的参与度、满意度、幸福度,就是老百姓最有感知度的现代化,也是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

image


作为国家民委确定的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榕江的探索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的进步,更在于通过“村超”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合力,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和人的现代化。

在“村超”的引领之下,曾经制约榕江发展的城乡壁垒被打破,推动了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呈现出了崭新气象,民生改善充分彰显了共同富裕的底色,社会治理焕发新活力。

未来的“村超”如何可持续发展?徐勃给出了答案,通过“三球”策略来实现,即借助群众喜爱的足球、贵州独特的文化吸引眼球以及“小足球大外交撬动地球”的理念,推动榕江高质量发展。

“村超”踢的是足球,聚的是人心,促的是发展。从抗洪救灾中的守望相助,到灾后重建中的团结奋进,榕江以“村超”为纽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重生之后的“榕江”, 各族群众正以更加紧密的姿态,共赴共同现代化的美好未来。这场绿茵场上的感恩交响,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永远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征程中最坚实的精神基石。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