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推动贵州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为加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创新国际传播策略,实现“做得好”与“讲得好”有机结合,对提升国际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贵州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省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鲜活的发展故事,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主流媒体要深入把握国际传播规律,通过系统挖掘贵州故事的文化内核、革新叙事能力与表达方式,联动多元主体发声,讲好贵州故事的世界价值。
挖掘故事内核,提炼叙事主题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讲好贵州故事,关键在于深入挖掘贵州文化内核,提炼具有全球共鸣的叙事主题。一方面,主流媒体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角度诠释贵州文化。其中,贵州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但若仅停留在表象上,难以引发国际受众的深度共鸣。应当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共识和最大公约数,为讲好贵州故事提供价值遵循。如苗族古歌中含有对自然的敬畏、侗族大歌展现的团队协作精神、屯堡文化中反映的家国情怀等,这些文化精神承载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增进全球共鸣。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注重将地方特色融入时代主题。特别是在全球气候治理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国际性议题下,打造兼具地方特色与世界共鸣的贵州故事。例如,以贵州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展开对话,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呼应世界文化多样性议题,以脱贫攻坚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通过共鸣式主题对接,使贵州故事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关注。
创新叙事表达,讲透贵州故事
在数字技术变革进程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普及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叙事表达,实现了具身的在场感官体验,并以此融合创造新的叙事表达途径,这些新兴技术为“讲好贵州故事”提供了数字化、沉浸式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将贵州故事进行数字化呈现。例如贵州广播电视台运用AI技术制作推出的原创视频《我们与月亮的距离》,借助中秋团圆这一主题,巧妙地将甲秀楼、梵净山、乌江寨等地标性景观及贵州美食融入其中,生动地展现了贵州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做好精准传播。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了解不同国家受众的基本特征、信息需求和心理倾向,形成“用户画像”,经过数据挖掘和类型化分析,打造对应性的内容产品,实现精准推送和分众传播。基于此,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主流媒体需进一步深化技术与内容的创新融合,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更多精彩的“贵州样本”。
强化短视频生产,讲好贵州故事
近十年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视听媒介形态在国内外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等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报告》,短视频凭借其移动化、碎片化及内容多样性等特征,已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应当把握机遇,强化优质视频内容供给,推动贵州故事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实现国际传播破圈。
一是运用有趣、新颖的短视频内容主动进行议程设置。面对海外的青年群体,短视频通过视听语言的立体化呈现,构建可视化的信息接收场景,让海外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贵州魅力。二是短视频具有社交属性,为海外受众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海外受众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转、赞、评”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外国人涌入小红书”事件中,一位贵州网友向美国网友推荐家乡时,一句“土豆王国”的趣味称呼瞬间点燃对方好奇心,促使其发出“快告诉我为什么叫‘土豆王国’”的追问。通过短视频的互动拉近不同地域用户之间的距离,为贵州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三是短视频平台支持内容一键转发,使信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短时间内即可触达全球海量受众,全面提升贵州故事的辐射范围。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要让贵州故事走向世界,仅依靠单一主体的传播力量难以达到全方位传播效果,而官方主导和民间参与的协同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官方凭借权威性、专业性,能够为讲好贵州故事制定高效的传播战略,民间则可以通过个体化叙事,增强贵州故事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只有多元主体协同发声,才能让贵州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最大化。
一是政府要持续强化免签政策供给与完善相关服务配套措施。2025年贵州省实施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大幅提升了外国游客来黔旅游的便利性和吸引力。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国际旅客接待服务水平,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入境区域特别设置了“外籍旅客服务专区”,并配备具有多语言能力的专职人员,为入境旅客提供包括行程规划、酒店预订、景点导览等在内的综合性咨询服务。政策的持续发力与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为传播贵州文化、增进国际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调动包括民间组织和国际友人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力量,用“他者”视角讲述贵州故事。以“超级工程在贵州”系列报道为例,通过德国青年“包子”的第一人称叙事,讲述坝陵河大桥、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等世界级高桥的故事,为国际观众提供全新的观看体验,有利于增强贵州故事的吸引力,同时避免产生文化隔阂。三是主流媒体与民间个体通过“官方叙事”与“民间表达”的有机融合,能够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传播范式。以贵州“村超”赛事传播为例,《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报道,而外国游客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亲身经历。这种通过多主体“合写”贵州故事的方式,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又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有效降低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讲好贵州故事,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主流媒体应以更加专业的素养、更有温度的内容、更为创新的形式,推动贵州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贡献贵州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