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火把
□ 彭 晃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佳节,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在这片流光溢彩的土地上,创造了火的历史、火的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彝族先民们就高举熊熊火把,祈盼丰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把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等文化要素的载体。彝语称之为“朵则”,“朵”意为“火”,“则”意为“节”,“朵则”即火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以摔跤、斗牛、歌舞等形式表达喜悦、欢庆丰收、共祈平安。此外,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民族也庆祝这一节日。
火把节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过有关火把节的优美诗篇。唐代诗人南诏骠信在《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中写道:“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星回节这天,诗人踏上避风善阐台极目远眺。眼前的景色让他不禁感慨时代多变,而岁月永恒。他作为南诏的骠信,像传说中的夔契一样守卫着脚下的土地,也将如先烈一般,忠诚不渝。诗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先人的精神,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火,作为彝族火把节的灵魂,自古以来便是这个民族崇拜与敬畏的象征。节日来临之际,夜幕低垂,彝族村寨被点点星火渐渐点亮,人们燃起熊熊火堆,火光温暖而热烈,映照着每张喜悦的脸庞。手持火把的男女老少,围绕着火堆载歌载舞,火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照亮了夜空,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与希望。这不仅仅是三天三夜的欢庆,更是彝族人民对火文化深刻理解的传承与颂扬,每一簇火焰都跳跃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逐;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只疑灯火烧元夜,谁料乡傩到百蛮;此日吾皇调玉烛,更于何处觅神奸。”元代诗人文璋甫的这首《火节》,以瑰丽的想象描绘出火把节的盛况。云绕红日,火光映山,犹如万朵莲花绽放于海市蜃楼间,好似繁星坠落人间,营造了一幅梦幻而壮观的画面。诗人节日庆典的热烈比作元宵灯火,展现了对多元文化共融的赞美。
“南中六月竞祈年,松炬人人把向田。野溢明珠如斗富,路缠星斗似迎仙。红霞散作千门彩,金色形成万朵莲。江畔老农能望气,从今乡社不愁钱。”明代诗人李元阳的《火把节》生动描绘了火把节祈年盛景,松炬照田,人人参与,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明珠般火光四溢,星斗般道路缠绕,比喻精妙,画面绚烂。红霞映门,金莲绽放,更添节日喜庆。末句老农望气,寓意丰收在望,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赞颂。
明代诗人杨慎夜宿泸山,恰好遇上彝族火把节,他看到火把节的狂欢盛况,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泸山观火炬咏怀》。“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诗人以夸张手法,将眼前的景象与神话传说相融。天门未关,太空破碎,星斗陨落……意象宏大,想象瑰奇,把火把节万人狂欢、烈焰飞溅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千百年来,火把节熊熊的火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争取幸福美好生活的前进之路。虽然关于火把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都与火有关,形式也多是带着祝福的狂欢,用火和歌舞,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
如今,古老神奇又狂热多情的火把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开放进步的象征和祈祷和平、友谊的盛大节日。
■ 彭 晃,湖南省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读者》《意林》等。
一审:孙源
二审:孙源
三审:朱江
终审: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