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的纵深
□ 本报记者 刘 翔
静水流深,造就毕节巨变的根本所在,是以“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的多元领域协同发力,各方精准配合,让振兴的纵深由表及里、由外及内。
协同帮扶,关键在于以多元领域帮扶力量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打破了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激活了内生动力,数十年如一日倾力帮扶,使得民建深谙此道。
在助力毕节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民建以“1+10+N”为抓手带来的机制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表面上,是各级民建组织的资金支持与项目落地;纵深处,则是观念的渗透、结构的变革、模式的更新。单一要素的引入或许见效较快,而只有多元要素的精准嵌合,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合力。
毕节市区域发展的丰硕成果,更源于民建主动融入“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大局的智慧与格局。各方资源按各自轨迹流转时,效用有限,一旦穿针引线、交织互补,则能撬动更大的“杠杆”:知识托举产业,平台孕育人才,技术照亮民生……要素的聚合,并非只为当下之用,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长远投资。
如今,行走在毕节乡间,振兴的足迹处处可见,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农家院落里的笑声更加爽朗,乡村课堂上的目光更加坚定,集市街头的步伐更加从容。这些微小却真实的变化,正是振兴之路上最动人的注脚。
春风化雨无声,却能润物;善治有方无形,却能移山。“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的本心,在于为一方水土点燃发展内生动力的火种。机制生发燎原之势,理念成就气象之新。真正的改变,不只在于一朝一夕的数据跳跃,更在于乌蒙大地上生根发芽的人心所向、愿景延展。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