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点维度与实施途径 ——以贵州省为例

长期以来,贵州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紧密的经济互惠、文化互鉴、情感交融的共生网络。这种“地理互嵌——文化互构——情感互通”的多维互动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地方实践基础。通过共建共享世界级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共传共赏绚烂多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携手共建覆盖全省、惠及各民族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型社区,贵州省成功地将多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升华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建场景。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广泛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贵州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广泛共识。

贵州省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写入重要文件,纳入全省统一战线工作督查重点内容,纳入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内容,纳入对9个市(州)和82家省直部门单位绩效考核内容。

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贵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等系列文件,构建起目标清晰、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政策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各项支持政策有效结合,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统筹优化各类教育资源,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如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在大中小学开设专题课程。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必修课。依托“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线上线下开展全覆盖培训。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贵州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大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统扬工程。对侗族大歌、苗族古歌、水书习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抢救记录。

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贵州民族大学、省社科院、省民族研究院等机构设立专项课题,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阐释苗族的“议榔”制度、彝族的“和谐共生”理念等与中华文化“和合”思想的内在契合。举办“中国·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等高水平会议,搭建思想碰撞平台,揭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深刻真理。

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科技相融合。如“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将传统纹样融入时尚设计,产品远销国内外,既带动就业增收,更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魅力。民族题材电影《云上太阳》、舞剧《蝴蝶妈妈》等精品力作,以艺术形式讲好贵州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故事,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认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推力。贵州省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推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促进各族群众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如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作为全省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创新“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社区联谊会等机制,促进各族群众语言互通、习俗互学、困难互帮,从“物理嵌入”走向“心理融合”,成为互嵌式发展的生动样板。

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村BA”“村超”火爆出圈,成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赛场内外各族球迷同呐喊、共欢庆的场景是民族团结的鲜活写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乡精品旅游线”串联肇兴、堂安、黄岗等侗寨,让游客深度体验侗族大歌、长桌宴,当地群众通过民宿、餐饮、手工艺增收,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纽带。

贵州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活动组织,如组织浙江志愿者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乡村小学开展趣味文化课堂,让当地各族青少年拓宽视野。同时,选派黔南志愿者赴新疆等地交流,在带出黔南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带回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有效促进了各族青少年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

推动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贵州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繁荣发展成果,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物质保障。贵州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铺就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大力发展茶叶、辣椒、刺梨、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都匀毛尖”“遵义朝天椒”“兴仁薏仁米”“修文猕猴桃”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打造薏仁米全产业链,种植面积稳定到21万亩,惠及数万农户,成为增收致富的“金种子”。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壮大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如黔南州福泉市发挥磷化工优势,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贵安新区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华为、腾讯等入驻,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大力发展大旅游、大健康、现代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如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苗寨发展“非遗+旅游”,村民变导游、绣娘变讲师,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依托“中国天眼”,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发展天文科普旅游,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各族群众深度参与,共享科技发展荣光。

贵州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是一条政治引领铸魂、文化认同凝心、交往交流交融聚力、共同富裕固本的立体化路径。从民族村寨回荡的古老歌谣,到易地搬迁社区里的欢声笑语;从古老非遗焕发的时代光彩,到特色产业铺就的致富之路,贵州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情感相依、精神相亲、命运相连。展望未来,贵州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植文化根脉,增进共同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的壮阔进程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多彩贵州绽放得更加绚烂,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坚实的贵州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青年项目“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调查研究——以望谟县为例”(课题编号:25ZLJD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_

一审:audit1

二审:audit2

三审:audit3

终审:audi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