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从田间到车间:一颗刺梨的“致富之旅”,看盘州如何点“果”成金

在六盘水盘州市的群山之间,刺梨树丛随风摇曳,金灿灿的果实缀满枝头。8月25日,盘州市柏果镇罗家地社区居委会的收购点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果农们将新鲜采摘的刺梨倒入专用果筐,经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仔细分拣、称重、记录,三辆10吨级货车整装待发。这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一场从田间到车间的“致富之旅”——盘州正以科技赋能、产业革新,将小小的刺梨点化为助农增收的“黄金果”。

在柏果镇刺梨种植基地,连片的刺梨树挂满果实,果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装筐。村民敖春茶擦着汗笑着说:“今年刺梨长势好,我家七亩多地按收购价算,收入能超过4万元!”这背后,是盘州对刺梨种植技术的深度革新。

为确保鲜果品质,盘州市提前部署,通过镇村联动开展采收标准培训,指导农户科学采摘。“我们严格按照色泽、形态、青果率、杂质等多项指标进行检验,不合格的整批拒收。”质检员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品质的坚守。

在盘州,科技赋能贯穿田间管理:无人机喷洒富硒营养液提升果实品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高产抗病新品种已扎根试验田。2022年,盘州刺梨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飞船遨游太空,返回后培育的“太空刺梨苗”长势喜人,承载着产业升级的希望。此外,标准化种植规程与智能监测系统精准调控土壤、气候,让刺梨亩产从传统种植的数百斤有了量产的飞跃。

距离田间仅半小时车程的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清洗、压榨、精滤、灌装……一颗颗刺梨经过标准化流程,化作刺梨原汁、饮料、果脯等产品。公司副总经理景瑞雪指着生产线说:“我们采用低温压榨和无菌灌装技术,最大程度保留刺梨的维生素C和SOD活性成分,新增的自动化分拣设备让处理效率提升30%。”车间外,满载刺梨原汁的货车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这些产品将走进超市、电商直播间,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健康饮品。

盘州刺梨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令人瞩目。目前,当地已建成刺力王等多家加工企业,年处理鲜果能力达30万吨,产品线涵盖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72个品类。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合作,攻克高维C保留、风味改良等技术难题,推动刺梨从“酸涩野果”变身高附加值产品。

刺梨产业的繁荣,离不开盘州精心构建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收益多元:土地保底分红、田间管护工资、鲜果销售分成、合作社分红……柏果镇村民敖春茶的收入构成便是缩影。在这场丰收的金色盛宴中,每一个身影都是这片土地的主角,他们的故事里藏着与土地较劲的坚韧,也盛满了对未来的滚烫期待。而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是这场丰收盛宴背后的“守护者”。公司推行“成熟一批、采摘一批”模式,精准调度采摘进度;专用果筐替代编织袋,避免鲜果挤压受损;组织车辆深入乡镇,减少农户运输成本。这些细节创新,保障了农户利益,也维护了产业链稳定。

刺梨产业是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盘州市持续提升刺梨产业管护水平,扎实做好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持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与群众共享产业红利,不断提高刺梨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站在柏果镇的刺梨基地眺望,漫山遍野的金色果实与现代化加工车间交相辉映。从田间到车间,一颗刺梨的旅程串联起科技、产业与民生,见证着盘州如何将自然馈赠转化为致富密码。这片土地上,农户的笑脸、企业的创新、政府的政策合力,正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全媒体记者 王瑞刚 周明 卢凤蓉)

作者:

一审:孙志颐

二审:audit2

三审:audit3

终审:audi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