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汇聚 提升育人质效
□ 本报记者 朱雪丹
在统一战线各方力量的同心助推下,一场覆盖毕节城乡的教育协同帮扶行动正悄然深入,为毕节加快建设新发展理念试验区注入持久动力。政策推动、组织协作和社会各界参与不断汇聚,带来了资源、理念和机制的全方位更新。如今,从东部沿海到黔西深山,教育的“暖流”连接起一座座校园,为更多孩子搭建起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
多方合力,促进资源共享
岭南木棉的炽红与七星关玉兰的素白跨越两千公里隔岭相望,东西部教育协作结对帮扶的画卷如期又添新章——这是广州市天河区华康小学赴毕节市七星关区第四实验学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的生动写照。
在教育领域,毕节市积极推进组团式帮扶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共享。民盟中央协调16个省级民盟组织和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组建了127个帮扶团队,对七星关区122所中小学实施“一对一”帮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双方就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大课间活动、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探讨,表达了未来进一步加强沟通、深化合作的强烈意愿。”七星关区第四实验学校校长曾华告诉记者。
同时,民进中央深化提升金沙教育研究院内涵,组建贵州民进名师团,开展基础教育领域帮扶,推动金沙教育研究院集团化办学向高中阶段拓展。民进贵州省委还组织专家团队赴百里杜鹃管理区开展“法治进校园、护航助成长”主题班会活动,对当地两所学校约2700名师生开展中考考前心理辅导。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则注重擦亮“同心树人”教育帮扶品牌,协调重庆市、山西省等地名校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校结为帮扶学校。“我们促成重庆市第九十五中学与威宁自治县九三中学、太原市志达中学与威宁自治县第三中学、临汾一中与威宁自治县第七中学签署结对帮扶协议。”九三学社毕节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26所中小学与省外24所示范学校结对,跨省开展了驻点培训、跟岗进修等活动。”
理念创新,师生教学相长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第十实验学校的课堂上,青年教师金孝慈引导学生分组解读课文,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积极互动,课堂上不再只是“听讲”,而是变成了师生共研、生生互促。这是“启智健心”项目落地第二学期常见的场景。
2024年11月至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承办的项目通过“示范教学+精准诊断+校本孵化”三维帮扶机制,让当地教师逐步掌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密码。
“教师已从理念接受者成长为课堂设计师,生生互动频次提升40%,让学习真正‘在对话中发生’。”全国知名校长李志欣在听过示范课后欣喜地说。
教学变革在毕节市多所学校蔚然成风。在广州市天河区华康小学与毕节市七星关区第四实验学校的交流活动中,华康小学的教师们展示了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伍梓亮执教的《棒球打击-抛击》课程,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革新课堂组织形式,变传统讲授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伍梓亮说,“通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列探究性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多向发力,成效久久为功
着眼于教育质量提升,毕节市加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省财政厅的协同下,共计下达中小学幼儿园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22.38亿元,助力毕节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
截至2024年年底,毕节市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62所,新增学位10000个;完成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27所、新增学位2.3万个,完善乡镇新标准寄宿制学校8所、新增学位0.5万个、新增寄宿床位0.5万个,修缮乡村学校175所;完成新建改扩建市(州)、县(市、区)政府所在地普通高中10所,新增学位1万个、增加寄宿床位1.5万个。
毕节市不仅注重教育普及,还积极推进特色教育发展。省民宗委安排资金25万元支持毕节一中、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九三学社持续深化对威宁自治县九三中学的援建,突出特色教育,重点打造人工智能社团和足球社团。去年暑期,威宁自治县九三中学的男子、女子足球队在九三学社中央的支持下,走上“村超”的球场,与榕江县民族中学男足和榕江县第二中学女足进行了“班超”足球友谊赛。
为增强毕节市内生发展动力,省民宗委安排资金15万元支持毕节市开展基层干部培训、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培训,支持赫章县开展双语和谐环境建设和“推普兴乡”培训。此外,还安排资金15万元支持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办民汉双语少数民族预科班,为民族地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深入推进东西部教育协作帮扶工作,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广东省教育厅促成贵州省1430所学校与广东省1117所学校成功结对,其中涉及毕节市的学校有181所,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借助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新强师工程”项目培训,毕节选派7名骨干教师参与,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在毕节市从试验区向示范区转变的过程中,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受毕节市社会主义学院邀请,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师到毕节市社会主义学院授课10余次,授课内容涵盖统一战线理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毕节市的发展,省社会主义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多次赴毕节进行实地调研10余次,并对调研成果进行转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获得了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为毕节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毕节从试验区向示范区的转变,教育改革既是“先行者”也是“受益者”。随着各项帮扶政策深入实施,毕节市正逐步走出一条教育均衡、质量提升的新路。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