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为导向建设“互嵌家园”
□ 肖 锐
一座新城的崛起,如同在白纸上落笔,如何将五湖四海的墨迹绘成一幅和谐的画卷?贵阳市观山湖区,这个为疏解贵阳老城区功能而新建的城区,坚持以“融”为导向,探索出一条从“空间嵌入”到“情感交心”的全方位嵌入路径,成为一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美家园。
以服务暖人心
社区的温度,是衡量城市幸福感的标尺。在观山湖区,这份温度并非来自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一次次雪中送炭的帮扶和心贴心的陪伴。
在金华园街道嘉澜社区,鲁阿姨需办理养老保险生存认证、家里房屋出现墙皮脱落,侨胞舒姐回国后不熟悉辖区环境一筹莫展……居民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侨胞之家”。社区建设的“侨胞之家”,密切关注归侨侨眷的日常生活,及时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
一项项精准服务,温暖了社区各族居民的心。嘉澜社区联合共建单位新世界社区医院,定期为辖区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康义诊;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设流动人口服务窗口,严格落实延时服务工作制度,有效解决中青年“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的问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自黑龙江的孙阿姨感慨道。
在观山湖区,基层干部们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日常服务中落到实处。从开设“四点半”托儿班为上班族解决后顾之忧,到建立老年学校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再到为困难居民精准施策、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观山湖区以“润物细无声”的柔性工作法,将贴心服务化为情感的催化剂,让各族居民实现从“陌邻”到“家人”的转变。
以文化润人心
文化认同,是系牢情感纽带最深沉的力量。观山湖区巧妙地将宏大的中国叙事,化为社区里可感、可触、可亲的日常体验。
嘉澜社区的“百桌宴”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长长的餐桌上,居民们端出了家乡菜:东北的小鸡炖蘑菇、贵州的辣子鸡、河南的胡辣汤……大家共同品尝“百家味”,共享“一家亲”的温馨。
如果说“百桌宴”是社区内的文化联欢,那么连续多年举办的“民族大联欢”则是观山湖区打造的现象级文化品牌。安顺地戏的铿锵、侗族大歌的婉转……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展示了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盛景。
文化的种子,更播撒在青少年心中。通过“红石榴”交流活动,观山湖区的孩子们与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小伙伴结下深厚友谊。“贵阳·塔城一家亲”夏令营里,孩子们在同吃、同住、同玩中分享各地风土人情,“铸牢”的种子在心灵深处扎根。
在云潭街道宇虹社区,“石榴娃”品牌则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社区的“石榴籽梦工坊”里,扎染、钩织等非遗技艺在年轻人的巧思下,变成了时尚的文创产品。在这里,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
以共富促连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观山湖区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通过经济活动中的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牢。
在宇虹社区,“石榴籽”创业联盟成为推动经济互嵌的强力引擎。这个联盟吸纳了40家企业,与社区形成良性互动。社区开设手工艺品培训班,组织直播带货,帮助居民将一技之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建立失业人员简历库,精准地向联盟企业推送,实现从“人找岗”到“岗找人”的转变。
只有“抱在一起”,才能“过得更好”。在观山湖区,各族居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场面无处不在。观山湖区坚持将七成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成17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均达100%。这些便民生活圈成为各族居民的“幸福圈”,让各族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
以善治聚人心
在嘉澜社区的“幸福议事亭”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社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的代表和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着一壶热茶,商议着小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这种“围炉煮茶”式的议事氛围轻松,却能有效凝聚共识、化解矛盾。
观山湖区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让各族居民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通过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嘉澜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燕刚回乡时,曾一度感到迷茫,是基层党组织帮她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难题,并鼓励她在社区工作中找到价值。于是,她选择将这份温度传递给更多的人,带领大家一起,聚焦文化、民生和治理三个方面,将社区建设成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观山湖区以服务为墨、以文化为彩、以共富为基、以善治为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人画卷。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