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电影为载体讲好思政育人故事的思考
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高校要搞好“大思政课”建设,遵循“大思政课”建设规律和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压实主体责任,为“大思政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贡献。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视听媒介,以其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特点,在思政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讲述具有典型性的育人故事,微电影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受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边界,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激励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绽放青春风采。
依托微电影展现“大思政课”特色
在教育部主办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最具鲜明特色,是集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为一体的“大思政课”。此项活动强调“大思政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立足点,以微电影为载体讲述大学生的真实故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微电影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突出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带领大学生走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微电影创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以学生视角、艺术形式展现大学生所期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极强的亲和力赢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从实践情况来看,以微电影讲述思政育人故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内容真实感人。近年来,教育部举办了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贵州商学院每年都积极报送作品,并获四个奖项。这些获奖作品的都是青年大学生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从讲道理入手启发青年大学生思考,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功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形式新颖独特。微电影、短视频的创作,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微电影的形式可以分音乐剧、情景剧、动漫剧等,利用其多样的形式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时空和地域局限性,有助于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为“大思政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体明确鲜活。一部思政育人的微电影创作是从学生们选题开始的,创作者梳理青年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指导老师严把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可操作性,并带领主创团队开会讨论细节。学生们既是主创者更是践行者,当选题确定后,主创团队就开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运用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堂、乡村田野等场景进行拍摄,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青年大学生心中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性较强。
着力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讲好中国故事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课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更富时代感、更有吸引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结构,使用小成本制作发挥“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大思政课”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展开的。如何创新是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面前的课题。老师们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突破口,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等,这些为微电影拍摄提供了素材和场景。由此,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大思政课”。如: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作品《添彩》,通过在校生小梦的自述旁白,讲述2013届毕业生胡昌培的回乡创业经历的故事。胡昌培毕业后回到长顺老家创业,运用自己在校所学知识,把产品做精、做优和做特,开展自己的电商创业。创业初期是艰难的,过程是曲折的,胡昌培是一名在校就入党的贵州商学院学子,回忆起入党誓词让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他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成功。该影片内容涉及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对就业选择有着深度的思考。
第五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作品《格格不入》,主要内容是当下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青年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该作品通过影片展示意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出更有价值的选择。
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的选送作品《青山作证》中教师讲“使命与担当”主题时,就带领学生来到海雀村,故事主角王友林是海雀村人,一名大四的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王友林向大家分享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文朝荣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将上万亩荒山变为林海,前辈们展现使命与担当的故事。该作品告诉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赓续前人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青年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要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让有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有意思
“大思政课”的重点是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到达思政育人的新高度,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微电影制作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让有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有意思。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充分体现改革创新的活力。如果思想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那“到课率”“抬头率”就会大打折扣,难以达到思政育人效果。现在很多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获奖作品以大学生的视角、语言等,生动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挺膺担当的决心和信心,形象地表达了大学生在“大思政课”学习中的理解与感悟。此外,贵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新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四堂”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思政育人任务艰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积极探索思政育人的有效方式,让有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加有意思,才能有效地引导青年学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贵州商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社科类)[2023XJZX602]阶段性成果。】
编辑:崔雅葶
校对:谭佳雪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江
作者:蔡 雯
编辑:余仙仙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