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贵州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模范省”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为民族地区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之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进程中,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


在教育发展理念上坚持民族互嵌与保持类型特色相结合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教育改革,理念先行,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贵州工作特点和发展实际,坚持民族互嵌与保持类型特色相结合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互嵌式教育模式,教育引导师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培养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通过混合编班、混合居住、民族文化展示和全面交流等形式构建学习互嵌、生活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的教育形态,形成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发展上相互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保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的专业特色,尤其是要重点打造黔酒、黔茶、黔银、黔绣、黔菜等民间技艺和“黔匠”培养工程,突出特色化发展,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为目标,在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上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优先改革布局,出亮点、勇创新,打造地方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推动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坚持融合协同与增强文化认同相结合

2024年7月30日,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提出,要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职业教育作出的改革部署中提到的三个关键词,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一个“融”字贯穿始终,融合协同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方向,要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强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教学实践授课内容是否匹配企业需求等作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评价依据,将教学改革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基建的主要载体,切实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在模块化教学、项目驱动、数字技术整合、工学结合、赛顺结合等方面加大融合协同和创新改革力度,继续推动“贵州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

同时,在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注重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传统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教会学生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实践能力,还要提升作为大国工匠的政治自觉、融入各民族助力“制造强国”的思想自觉和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骨干力量的行动自觉,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贵州要不断发挥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挖掘和传承匠心文化,通过引导受教育者亲身体验了解企业的文化特色,浸润文化认同要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改革的“术”与“道”之中,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在教育产出导向上坚持服务区域与培养国际人才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贵州作为西部多民族省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从教育产出导向看,精确回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做好面向贵州第一产业的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加,提升跨区域生源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引入外地生源来黔学习成长,最终实现留在贵州、服务贵州的教育目标,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招生宣传、教育管理中需要高度重视的议题,这不仅对探索布局区域产教联合体,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通,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有裨益,还能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中探索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已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在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高校合作,在学历项目、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并将茶艺、书法、蜡染等传统技艺融入文化互鉴。未来,高等职业院校可结合国际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工巧匠,持续对外输出,不断提升我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系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学业倦怠的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BIA220072)阶段性成果。】



编辑:崔雅葶

校对:谭佳雪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作者:荆玉梅

编辑:余仙仙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