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黔粤携手赴“山海”,“双向奔赴”行更远

九月骄阳映照下,珠江潮涌,与黔山秀水同辉。

  2022年以来,粤黔两省共同深化以“优势互补、双向赋能”为核心的“4+”合作模式——贵州以能源、生态和产业资源支撑大湾区发展,凭借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能力与人才资源,实现对粤智力输出与创新协同,推动合作模式持续升级,呈现“山海互济、双向奔赴”的新格局。

  现在,粤黔协作项目持续落地生根:货运专列运载贵州电子元件等产品驶向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技术团队深入贵阳大数据中心,为粤港澳金融机构调试算力系统。这类深度融合的互动,标志着两省协作已从单向帮扶步入深度协同阶段。


  山海协作品牌升级:从“黔货出山”到“黔品出境”

  9月初,广州市天河区一家精品超市刚开门,印有“粤黔协作”的刺梨汁就陈列在醒目位置。拿起产品查看标签:“原料产地:贵州黔南州,研发支持:华南理工大学”。以往偏居一隅的山野果实,如今已成为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时尚饮品。

  千优谷是从广州到贵州投资创立的新型农业品牌。品牌创始人廖丹妮表示,他们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攻克了刺梨口感改良技术,在保留营养的同时改善风味。如今的贵州刺梨产品通过广药集团的国际网络等,刺梨产品也已进入东南亚和北美市场。

  千优谷进入广东多家大型商超和直播平台,越来越深入广东市民生活场景:以健康运动为切入点,绑定多项大型体育赛事IP,包括广州马拉松、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马等。

  贵州向广东的输出不止刺梨,通过粤黔协作机制,正在形成一场系统性、规模化的贵品“出山入湾”。在“贵州黔南馆·广东消费帮扶馆”等平台,集中展示了来自贵州各地的生态大米、花生油、茶叶、乳制品、矿泉水、特色调味品及各种时令水果,构成了“贵州优品”矩阵。馆内还陈列销售各种非遗手工艺品和民族特色文创产品。这种输出,让广东人民在满足味蕾之余,更能感受到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东人对贵州的认识从“气候好”“生态优异”等自然优势转变成了“大数据中心”“中国天眼”“避暑天堂”“村超爆火”等时尚流行语。


  数字经济双向赋能:从“东数西算”到“粤黔同算”

  今年6月,粤黔数字安全研究院在广州成立,依托贵阳大数据安全靶场的技术支撑,构建“粤黔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靶场综合体”,将贵州大数据安全能力对接到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安全屏障,践行“靶场即服务(RaaS)”模式。

  广东的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贵州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和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能够有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算力需求。

  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广东头部企业纷纷在贵州布局大数据项目。截至2024年8月,仅贵阳市的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就累计招引99家生态伙伴企业,完成产值超20亿元。

  2025数博会期间,贵阳大数据安全靶场与广州常青云科技等多家广东企业共建的六大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些实验室将聚焦人工智能辅助安全攻防、智慧安全运营服务等领域,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为区域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安全测试和攻防演练等服务。

  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贵州目前已为超过50家广东企业提供数据存储和算力服务,进一步强化了两地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发展。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某动漫衍生品工厂的工作室内,来自东莞的设计团队正悉心指导当地员工进行3D建模。电脑屏幕上,动漫人物的三维模型缓缓旋转,设计师们逐一调整每一处细节。

  总经理王冬阳表示,公司正进一步深化本地化布局,依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资源,已在毕节逐步组建起自身的开发设计部门。目前,该团队已有约50名大学生在岗,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根基。这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已为当地带来1000多个就业岗位,产品远销欧洲市场。


  文化互鉴深化融合:从“资源输送”到“价值共创”

  8月底,2025年粤黔协作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现场对接活动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举办。活动推出了18条精品文旅路线,这些线路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深度融合沉浸式体验元素,让游客能够全方位感受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魅力。

  来自广东佛山的非遗主题民宿“美好院子望·聚星里”联合创始人徐灵枝指导当地员工:“我们要让游客不仅住下来,还能沉浸体验非遗。”院落中,游客们亲手制作蜡染作品,蓝色染料在素白布料上晕开美丽纹样。这个由粤黔协作共建的民宿集群,年均入住率保持在80%以上,成为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

  抹茶产业成为粤黔协作的亮点之一。广东东莞先后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抹茶产业发展,如今已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铜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铜仁已建成3万余亩高标准抹茶基地,产销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在深圳从事旅游品牌打造的孙先生与江口县农业农村局合作,他看中了贵州优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对这条路线进行配套设施升级,打造抹茶主题体验工坊和精品民宿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孙先生表示,这种合作能够提升品牌效应,实现快速引流。

  粤黔协作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资源互补实现“双向奔赴”。一位参与协作的广东企业代表表示,广东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市场理念和运营经验。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通过粤黔协作的平台,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粤黔协作通过共建品牌、共拓市场、共育人才,探索出一条从“资源输送”到“价值共创”的协作新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协作机制持续创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循环”

  最新数据显示:粤黔两省共建产业园区99个,打造产业集群11个,产值逾739亿元。

  一直以来,粤黔两省始终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持续建好“一县一企”基地、实施“四项工程”、开展订单式培训、打造劳务品牌,不断推动劳务协作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将“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与“乡村工匠”培训工程导入东西部协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办学等形式,培养出一大批乡村名厨、家政好手、专业技工。

  目前,已开设有“广汽班”“广州港班”“珠海班”“广汽班”等“订单班”近100个,帮助超50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协同”,从“输血”到“造血”转变,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中西部职业院校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巩固脱贫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2025年春运期间,粤黔协作累计助力4.1万余名务工人员顺利返粤返岗。

  从数字经济的“云”端对话到实体制造的坚实根基,从文化资源的共融共生到人力资源的协同共育——粤黔两省合作早已超越最初帮扶框架,演进为一场互利共生、价值共创的“双向奔赴”。(张鸿杰)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一审:余仙仙

二审:李林怡

三审:audit3

终审:audi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