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立足三个目标定位,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手足相亲同发展 守望相助共繁荣

“搬迁后的各族群众,在阿妹戚托小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都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在日前公示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拟推荐对象中,来自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利榜上有名,在谈到小镇各族群众现如今的生活时,她如是说。

近年来,三宝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于打造“易地移民搬迁旅游示范小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镇、文化创意示范小镇”三个目标定位,充分激活各族群众发展活力,打好“文化+旅游”振兴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扎实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这篇大文章。各族群众搬迁后,实现了手足相亲同发展,守望相助共繁荣,三宝街道被评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群众“点单”政府“接单”

“点单服务”让民心相聚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三宝街道成由原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和晴隆县其他12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集中安置构成,辖区总人口14918人。街道下辖新塘社区、新宝社区、新坪社区、新荷社区、新露社区、新箐社区6个社区,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

“阿妹戚托小镇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易地搬迁小镇,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在小镇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宝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邓浩民表示,自三宝街道成立以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街道的各项日常工作当中,融进各族群众日常生活,通过做实做细贴心服务聚民心,形成了齐心向党、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入户楼梯走起来摇晃不安全。”这是新露社区群众周兴德去年底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点单窗口”点的单。

群众“点单”,社区“接单”。新露社区副主任舒林说:“接到群众问题反映后,社区‘两委’及时到现场查看,我们无法解决此项问题,通过‘四单’工作机制及时向街道办汇报,街道办申报了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来解决,已于7月底全面完成施工。”

群众“点单”是三宝街道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让群众需求“有处说”而探索创新出来的“四单”工作机制中的其中一项,即群众可通过拨打便民服务电话、线下“点单窗口”和“集中点单日”向社区、街道反映诉求。街道、社区将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按照紧急程度、任务轻重及时向党员干部“派单”,明确完成时限,确保私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街道纪工委、社区纪检监督员不定期对反映诉求的居民进行回访,对事项办理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及办理结果开展监督,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同时,三宝街道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紧盯民生“小事”,推进“e跑团”小微服务,联合社工为留守、残疾和家庭困难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灵抚慰等服务,不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慰问,与他们拉家常、话冷暖,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困难,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我们结合6个社区推进了‘e跑团’的小微服务,整合160余名党员、530余名志愿者,组成6支党员先锋队和志愿服务队‘e跑团’;同时,我们构建了党员500米服务圈和社区10分钟服务圈,排查化解矛盾108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10余个。”三宝街道党工委书记邓仕昌说。

“我一个人在家,儿子去打工了,我身体又不好,社区很关心我,经常来看望我,还给我送米、油、洗衣粉,我很高兴。”新露社区群众项玉会感动不已。

多元化就业让搬迁群众走上致富路


“如何把当地优秀的织锦技艺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商品,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李利时常思考的问题。

14岁外出打工的李利,出生于晴隆县鸡场镇紫塘村,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后,这个“全国优秀农民工”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依托政策机遇,李利在阿妹戚托小镇打造了以生产手工刺绣、民族手工包、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非遗手工体验等为一体的民族非遗文化一条街。

李利通过线下活动、线上网络直播等方式,消费群体从热爱民族产品的小众群体发展到现在拥有固定粉丝量10万余人,生产的民族文创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卖到全国各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截至目前,李利的公司累计年产值超700万元,带动67位搬迁新市民妇女稳定就业,间接就业120余人,实现就业的新市民妇女每人每年增收达3.6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三宝街道把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截至目前,该街道就业率达95%以上,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人就业目标。

“我们夫妇年纪大了,能在社区里做点事情,为孩子减轻点负担,就很满意了。”从茶马镇大田社区搬迁到三宝街道新箐社区,目前在位于大亚湾—晴隆共建产业园区彝外婆服饰厂上班的卢广志夫妇说。

彝外婆服饰厂厂长文大明告诉记者,工厂里的工人主要来自阿妹戚托小镇及附近一些村民,工厂的订单不少,工人的吃住费用全免。

“搬迁到这里后,我就在工厂里上班了,家里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基本都是靠我在厂里上班来供。”从长流乡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现在晴隆县龙发服饰智能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做缝纫工的龙毕春说。

“街道采取上门推荐就业、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举办就业招聘会等形式,宣传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同时,引进50多家企业入驻街道辖区,吸引15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还将今年衔接资金基础设施类项目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实施,吸纳辖区范围内5000余人次群众参与务工。”邓仕昌说。

与此同时,三宝街道还依托“三大节日”和系列体育赛事,积极拓展“阿妹戚托小镇”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推进文旅、体旅深度融合,让搬迁群众端上了旅游碗、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每年举办布依族风情节、彝族火把节、苗族绣花节三大节日,通过定向运动、篮球比赛、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持续擦亮阿妹戚托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片,吸引省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到阿妹戚托小镇旅游观光,旅游综合收入达1700多万元。”邓仕昌说。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入秋时节,阿妹戚托小镇的夜晚格外凉爽。漫山遍野雕栏花窗、古色古香的民居星星点灯,在黑夜中串联起依山势绵延不绝的暖黄色灯火。站在三宝塔俯瞰小镇夜色,如置身万丈星河中,令人沉醉忘返。

彝族敬酒歌、苗族芦笙舞、阿妹戚托舞蹈……夜幕下的金门广场上灯火璀璨,一个个由搬迁群众参与表演的民族歌舞精彩纷呈,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阿妹戚托”发源于晴隆县原三宝彝族乡,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农耕文化的结晶。“阿妹戚托”只蹈不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老百姓搬迁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办?晴隆县的做法是本着尊重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情感的原则,围绕“搬出文化”“建出特色”,充分尊重原三宝彝族乡彝族和苗族风俗习惯,由县政府统规统建,房屋建筑整体按照彝族苗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元素风格布局,实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擦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名片。

2017年,随着三宝彝族乡群众整乡易地扶贫搬迁进城,以“阿妹戚托”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也在城里逐渐落地生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妹戚托省级传承人,文安梅为此付出不少。

“‘阿妹戚托’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搬迁进城后,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文安梅说,把民族文化传承好,不仅能留住“乡愁”,还能丰富大家搬迁进城后的娱乐生活。

如今已是省人大代表的文安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阿妹戚托艺术团”,累计将搬迁到小镇的180余名群众吸纳进艺术团就业,并对她们进行教学,让她们不仅能学习、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每人每月还能增加1000多元的表演收入。

同时,文安梅还带着团队到省内外四处比赛,多次取得佳绩,大大提升了“阿妹戚托”的知名度。

而由李利主导打造的三宝非遗文化一条街,集民族文化传承、非遗手工培训坊、民族非遗手工体验区、产品销售区为一体,成为小镇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如今,三宝街道组建了阿妹戚托舞蹈团、芦笙舞蹈队等一批文化队伍,组织开展了文化进万家、送书刊及美食节、篝火晚会等文体活动,打造了歌曲《阿妹戚托谢党恩》、微电影《咿哟,幸福的你》等一批文化精品。

在三宝乡愁馆,每一位搬迁的新市民到这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三宝街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运用图片展板、影像视频等多种展示媒介,集中展示了多个民族在衣、食、住、俗四个方面的历史渊源,用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感染、影响、带动群众,努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各民族在阿妹戚托小镇,实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共同携手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晴隆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晴隆县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蒋虎说。(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杜再江)




编辑:廖宗贵

              一审:龚文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