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短视频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四个维度
□ 谭安静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短视频已经成为社会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到3.13亿人。《抖音2024乡村文旅数据报告》也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新增乡村内容数10.9亿个,播放量近2.8万亿。以上数据充分证明,随着农村“触网率”的不断攀升,“三农”短视频已经深植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展现乡村形象的重要媒介。
当下,“三农”短视频也已成为重塑乡村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乡村居民记录、传播和参与乡村文化,改变了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固有模式,其通过“文化表征——社区建构——赋权表达——经济赋能”的多维路径,重塑着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笔者也将从这四个维度,剖析乡村短视频如何打破传统话语桎梏,推动乡村文化认同的建构。
一、文化表征:乡村形象的重构与传播
在传统媒体时代,乡村文化的呈现往往受限于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一种单一、固化的形象。而“三农”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这一格局,乡村居民借助短视频平台,得以真实记录和展现乡村生活、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使得乡村形象在多元化的叙事体系中呈现更加立体、饱满的面貌。
“三农”短视频不仅展现了乡村劳动的过程,更传递其中的生活乐趣与价值所在,不断赢得正面反馈,打破了他者对乡村劳动的刻板印象,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对乡村文化认同的建构,形成了一种质朴的乡土情感联结,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
此外,“三农”短视频作为新型的乡村文化网上社区,在挖掘历史文化故事、传承乡村文化遗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社区建构:虚拟与现实的交融
“三农”短视频通过构建虚拟社区,为乡村居民开辟了社交和文化认同的全新场所,这些依托网络存在的虚拟社区,早已成为居民表达乡村文化的重要桥梁。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围绕“乡村非遗技艺”“传统节庆习俗”等主题形成的社群众多,成员们可以通过分享、交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联系,共同构建一个基于深度文化认同的虚拟社区,将现实中的文化实践转化为线上的集体记忆。
在此类社区中,乡村居民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与传播者,他们通过短视频记录农事劳作、展示民间手艺、讲述乡村故事,在自由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助力传统习俗、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最终实现虚拟社区与现实乡村的良性互动。
三、赋权表达:主体性的彰显
过去的乡村文化表达容易受到资源、技术及话语权等因素的限制,普通乡村居民很难成为乡村文化生产的主体,但“三农”短视频使文化生产的门槛降低,不断为普通乡村居民提供了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他们在文化表达方面的主体性和表达能力,使得乡村文化认同被重新建构。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媒介技术的不断迭代,也为原本沉寂的乡村带来勃勃生机。在优越的网络环境与智能硬件设备的助力下,“新农人”用“新农具”为农村带来活力,从过去到创新,从学习到带头,乡村群体在互联网世界大放异彩,创作诸多高质量的乡村题材短视频,成为乡村数字影像实践的主力军,成为乡村形象的生动代言人。
四、经济赋能:物质基础的重构
“三农”短视频还能通过提升乡村经济实力,为乡村文化认同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支撑。“三农”短视频能够更好地推动县级融媒体建设、促进乡村文旅生态的变革、助力建设数字乡村生产销售链条。通过短视频平台,乡村居民能够自己发布家乡的风景照片、特产信息与节日活动,吸引城市群体来旅游、购物、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认同感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
近年来,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多地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让村民出行、医疗、教育、养老等各方面的智能服务成为可能,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文化认同的重塑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外部动力。
“三农”短视频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在重构乡村文化认同的进程中展现出多元价值:它通过多元叙事解构了传统媒体塑造的单一乡村形象,让乡土文化以更立体的姿态被看见;借助虚拟社区的构建,实现了线下文化实践与线上集体记忆的交融,激活了乡村文化的传承活力;通过降低生产门槛,赋予普通村民文化表达的主体性,让乡村声音真正成为叙事主体;更以经济赋能夯实物质基础,通过数字基建与产业创新为文化认同提供持续动力。
在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三农”短视频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数字引擎”。它所建构的文化认同,既根植于传统乡土记忆,又呼应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维系文化根脉、增强内生动力提供了新可能。未来,随着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深入,“三农”短视频或将在激活文化自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诸多层面释放更大的潜能,不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纽带。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