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思考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载体,承载着百年奋斗的历史密码,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沃土。在数字化浪潮与文化多元化交织的当下,如何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壁垒、融入育人实践,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核心命题。笔者从校园文化浸润、信息技术赋能、资源传承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立体机制,旨在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主要是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气氛。

课程设置融入红色文化。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和学习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直观了解,从而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红色电影展播、红色歌曲大赛、革命故事演讲比赛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课业压力,还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成立红色文化社团。社团活动有利于加强各个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丰富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红色读书会、红色戏剧社、红色演讲社团等,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宣传教育功能。

利用校园媒介。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校报和班级黑板报等校园媒介,定期发布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章、报道和资讯,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的整体规划、场所布置等展示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学校广场设置英雄人物雕像,在校园宣传屏播放红色纪录片和红色电影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将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文化的种子。

互联网打破了文化交流的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等,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因此,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相结合十分重要。所以,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丰富育人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搭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将空间上分散的红色文化要素和资源“串联”成线,并且可以不受天气、时空的束缚,全时间段地呈现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例如,江苏省实施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上海市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收纳该市红色革命旧址遗址等数据。

创新媒介方式,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利用互联网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必须突出特色,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打造精品展陈、创新媒介方式,立足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和现代性。

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红色文化虚拟展览馆。灵活运用AR、VR、AI技术等创建红色文化资源虚拟展览馆,推行线上体验的活动,生动阐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家国情怀等,使人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引领与塑造。红色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丰富育人形式,让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更承载着丰厚的理论价值,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全面保护是不可或缺的。

挖掘保护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红色旧址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和人物雕像等,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的非物质资源,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蕴含着革命历史的史料,以及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等,这些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挖掘、保护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对于促进其传承、弘扬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重保护非重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部分农村、乡镇,还存在有一些未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的红色文化资源。部分非重点保护的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堵塞等因素尚未得到保护。这些非重点保护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样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合理加大对于非重点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与利用方式等措施,这些非重点保护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意味着在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各地应挖掘和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突出地方特色,讲述本地的红色故事,丰富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