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从“地下挖煤”到“地上种茶”,从“黑色依赖”到“绿色崛起”——久安乡的“绿色蜕变”

进入六月,站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茶山九龙亭远眺,周围群山连绵起伏,万亩茶园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织毯,沿山势层层铺展,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茶香。

这里曾经深埋着沉重的“黑色记忆”——为守护贵阳市民“水缸”阿哈水库的清净,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产煤地区在2011年关停所有小煤窑,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

如今,一座座沉寂的“黑煤山”蜕变为涌动着希望的“绿茶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这里和谐共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黑色记忆”:水源保护倒逼产业转型

“过去,久安乡是远近闻名的产煤地,鼎盛时,大大小小煤窑多达400余家。”久安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何洁向笔者介绍道。

以前的久安乡,路边、山脚下随处可见一个个简陋的挖煤“黑洞”。村民的话语道出曾经的苦涩:“鞋是黑的、牙是黄的、心是悬着的!”何洁解释说,采矿导致水中重金属与氟严重超标,村民长期饮用含氟量超标的水,牙齿变成了黄色“氟斑牙”。

2006年,久安乡被划为贵阳市阿哈水库水源保护范围,一场“壮士断腕”的转型在政策推力与基层决心中启动——久安乡的煤矿开始分批关停。

地下“乌金”已成禁区,逼着久安人寻求新的生机,地上“沉睡”的珍宝——数万株古茶树,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久安乡拥有54000多株古茶树,土壤条件得天独厚,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生态资源和古茶树资源发展茶产业。”村民冯永应说。

2011年,随着最后一口矿井的永久封填,久安乡延续数百年的采煤历史就此终结,许多矿工开始纷纷变身为生态茶农。年复一年,曾经的“黑煤山”终于长出满山新绿。

“破茧重生”:茶产业助力绿色突围

资源禀赋是起点,如何让零散资源汇聚成产业动能?2010年,久安乡引进龙头企业贵茶集团。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久安乡珍稀的古茶树群——现存国内最大规模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古茶树群,焕发出“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金字招牌的崭新风采。

“久安不可复制的生态与古茶资源,是我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贵茶集团子公司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建康介绍,如今,绿茶、红茶、抹茶三条现代化生产线昼夜运转,“绿宝石”“红宝石”等知名品牌从这里走向世界,年茶青产量250万公斤,产值逼近亿元大关。这抹绿色惠及1600余户3700名群众,人均年增收稳稳超过万元。

产业绿色转型的成绩十分亮眼——久安乡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省十大最美茶乡”“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等荣誉称号。

“茶山新貌”:茶文旅实现多维变现

围绕“一片叶子”,依托“茫父文化”,久安乡精心编织生态文化旅游之网:观光步道蜿蜒茶山,观景台点缀其间;“古茶寻源”“茶养生”主题线路引人入胜;茫父艺术中心、古茶展厅、茶文化馆免费开放。

茶香引客来,催生“醉茶香”“叙茗园”等多家特色茶旅农庄。红茶饭、茶香鸡蛋饼、茶花炖鸡、茶香红烧肉等充满巧思的“茶宴”,让游客感受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这好山好水,既是我们茶叶品质最有力的代言,更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冯永应是村里第一批“洗手种茶”的村民,如今,在种茶卖茶之余,他开起了“叙茗园”特色茶旅农庄。

“每年采茶季,游客很多,房间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预订。”冯永应说。

旅是前提,居是关键。白天,背着竹篓,跟着茶农穿梭在茶园中,亲手采摘嫩绿的茶叶;晚上,在旅居小院体验手工制茶工艺的乐趣。

久安的绿色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品古茶、观樱花、游茶园、摘鲜果、赏文化、体民情、住民宿、享旅居、寻乡愁。

从“地下挖煤”到“地上种茶”,从“黑色依赖”到“绿色崛起”,久安乡的“绿色蜕变”,让这杯以生态为底、以产业为叶、以文化为韵的“新茶”,散发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持久醇香。


编辑:侯天卫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