㵲阳河上传薪火 各族同心话团结
□ 本报记者 王宇逍 余仙仙 见习记者 侯天卫
龙舟劈浪千帆竞,独竹凌波一影轻。盛夏七月,㵲阳河畔碧波荡漾。享有“龙舟之乡”美誉的黔东南州镇远县,于7月22日至23日成功举办了为期两天的2025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以下简称“民体杯”),这也是镇远县连续第三年承办该项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龙舟队伍和10支独竹漂队伍齐聚这座千年古城,挥桨逐浪、竞渡争先。
“自2021年镇远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将文旅体深度融合,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镇远县委书记杨琼表示。
文化底蕴深厚
彰显“奋进力量”
7月22日上午,㵲阳河畔人声鼎沸,数十条来自镇远县各乡镇的龙舟在河面迅速集结,为民体杯开幕式进行最后准备。
“镇远赛龙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所谓‘无龙舟、无年味’,划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我们镇远人生活的一部分。”镇远县大地乡西秀社区的龙舟领队告诉记者,此次民体杯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队伍,一定要展现出属于镇远的“精气神”。
随着龙舟号子的响起,高大昂扬的龙头穿过云雾而来,一场盛大的水上巡游拉开活动序幕。当地群众通过形式多样的演绎,生动展现了镇远浓郁的农耕文化、商贾文化、军旅文化及传统民俗,彰显了镇远“赛戏同舟”的魅力。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体能的狂欢,更是一次情感的凝聚、精神的洗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动力。”镇远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屏在开幕式上如是说。
开幕式结束后,比赛接踵而至,㵲阳河两岸加油声此起彼伏。助威队伍中,一支特殊的啦啦队引人注目,她们通过不断击打铝盆,用响亮的“哐哐”声为运动员加油助威。
“我们是自发组织的民间啦啦队,每次举办活动,我们都会来为参赛队员加油。”啦啦队成员张琴说,“不管运动员来自哪个省,上了㵲阳河,都是自家人!”她的话语质朴而温暖。
像张琴这样的镇远人不在少数,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情感,早已融入镇远人的日常,彰显了“勇往直前、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体育赛事搭桥
连通“民族情谊”
赛场外,开幕式表演让人回味;赛场上,两项赛事比拼也同样精彩。虽然天空飘起了细雨,却丝毫没有浇灭比赛的激情和观众的热情。
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经纬从湖南来到镇远旅游,第一次来贵州的她,本想去体验高过河漂流,恰逢遇到了民体杯的举办。在观看了龙舟比赛后,她不禁感叹道:“手机里看见的视频远不及现场看到的精彩。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运动健儿同场竞技、交流,氛围融洽自然,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代表队(龙舟项目)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接连获得200米直道竞速决赛、500米直道竞速决赛冠军,成功捍卫了“东道主”的荣誉。
“此次民体杯比赛,四川、重庆、湖南等代表队实力非常强劲,但龙舟比的就是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勇气。”赛后,贵州代表队龙舟项目队长刘斯涵激动地说。这位年仅18岁的小将,学习龙舟的时间仅为1年。
刘斯涵表示,通过此次比赛,获得的不仅是竞赛方面的经验,更在与各代表队的交流互鉴中得到了成长,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练文朝汉在一旁补充道:“民体杯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情感熔炉’。通过赛事搭桥,全国各地的龙舟队伍在同一目标下拼搏,检验成果、相互学习,共同促进龙舟项目的发展。”
独竹漂赛场同样精彩纷呈。男子、女子100米和200米直道竞速项目中,选手们脚踏一根青竹,手持细竿,在水面或轻盈飘逸,或迅猛冲刺,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平衡与技巧。
镇远代表队的欧阳章才分享道:“虽然这次没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能和这么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选手同场切磋、交流心得,这份情谊比奖牌更珍贵。”
文旅体相融合
绘就古城“新图景”
夜幕降临,镇远古城亮起万千灯火。㵲阳河上的赛事刚刚归于平静,街巷却烟火渐浓。
在古城之内,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龙神嫁妹”精彩上演,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们,生动的演绎了“龙神嫁妹”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游客纷纷驻足观望。除此之外,镇远还推出了系列非遗活态展演,身着民族服饰的当地群众或唱或跳,好不热闹。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正以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远道而来的群众。
“白天看龙舟,晚上赏非遗,贵州活动也太多了。”来自浙江的朱宇杰一家对于本次的贵州行很是满意,他表示:“来了就不想走,东西好吃,人热情,下次还要来。”
贵州省近年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促旅,深入挖掘和用好文旅体资源,培育文旅体融合发展新型业态。2024年5月,镇远出台“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常态化开展‘赛龙舟’体验项目”和“支持非遗体验进民宿、进餐厅、进舞台、进景区。”一系列举措,为镇远县文旅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前游客来了,多是看风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想‘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我这几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镇远古城蓝·绽扎染店铺的老板一边介绍,一边为游客讲解扎染服饰的制作技巧。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镇远全县共接待游客910.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39亿元,增速11.52%。
“体育赛事是提高人气的平台和纽带,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我们真正的灵魂和魅力所在。通过打造‘白天观赛、夜赏非遗’的全天候体验,让游客白天感受竞技的激情,晚上沉浸式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样‘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体杯的举办激发了镇远新一轮的旅游活力,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与发展,又让民族文化走向了大众、扎根生活,当地群众富了“钱袋子”,日子也越过越好。
短 评
7月23日下午,2025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落下帷幕,赛事虽已落幕,情谊却深深烙印在各族群众的心中。
这场盛会激荡起的文化涟漪与情感共鸣,如河水般浸润人心,诠释着体育赛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力量。
赛事本身是载体,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才是灵魂。千年龙舟文化在镇远绝非简单的竞技体育,它早已融入当地群众的精神血脉,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凝聚人心的精神图腾。当来自天南地北的各族运动健儿同场挥桨,当岸上群众不分彼此,为所有队伍呐喊助威,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鲜活、更接地气的表达。龙舟这项古老的运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文化的活力在传承中彰显,更在创新融合中生生不息。入夜后古城灯火中的非遗展演,并非静态的陈列,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态传承。这种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传统,更拓宽了增进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的渠道,为贵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贡献力量。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