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深刻把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三重向度

□ 马伟华 王钰蓓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各民族间的经济相依有助于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各民族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正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相互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推动了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在有机、互联互通的统一经济体。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国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互补,奠定了区域间的合作基础。例如,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丰富的能源资源外,还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等农作物生产基地;而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则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发达地区不仅依赖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还需要来自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则盛产水果、海鲜等农渔产品,这些资源通过全国范围的流通与交换,保障了各地群众的生活所需。

在经济发展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民族地区的直播带货逐渐成为一种经济新形式,推动了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向全国甚至海外市场推广本地的特色产品,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的经济合作与深层互动,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的互补和生产力的支持上,还体现在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等现代经济模式的广泛融合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特征和资源优势,通过这种经济互补的关系,有助于推动各地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有助于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超越地域、血缘的独特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性和统一性。例如,在音乐和舞蹈领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借鉴、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中,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器乐演奏技艺相互交融。比如,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的演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音乐创作。各民族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影响,尤其在民歌的旋律和节奏方面,各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在舞蹈领域,民族舞蹈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譬如,汉族的传统舞蹈与藏族的舞蹈相互交融,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形式,使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此外,民间工艺、建筑造型等方面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这都使中华文化体现出开放、多元、包容的特性。正是因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文化载体才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各民族间的情感相亲有助于实现深层次的心理认同

各民族情感相依,彼此守望相助,正如“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形象比喻所言,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历史上,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灾难与挑战时,各族群众携手合作、共同抵御,为捍卫祖国的独立与尊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团结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深刻地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高度忠诚。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群众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不管是白山黑水或华北大地,还是长江以南,各族群众都毫不犹豫地站在抗战的前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团结成为抵御外敌的核心力量。在敌人的重压下,中华儿女不分地域、民族,共同组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日力量。大家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历史上无数次的共同抗敌与合作,证明了在关键时刻各族群众总能团结一致,彼此守望相助,共同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安全。从抗日战争到新时代的抗疫斗争,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一如既往地被传承下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无论是历史上抵御外敌侵略,还是当代面对灾难与挑战,各民族始终在国家危难之时携手并肩,奋力拼搏。这种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分别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