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把握贵州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

□ 郑首艳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贵州既是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活态博物馆”,又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传承地。贵州的民族文化瑰丽多彩,孕育着开放包容的交往交流交融基因。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文化资源:多元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贵州凭借“山水生态为体、多元文化为魂、特色产业为用”的资源矩阵,强化资源整合与品牌输出,写好“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章,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

根据中国传统村落网第一至第六批次名录,贵州有757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有312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一。民族节庆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从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文化到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再到灵动跳跃的民族歌舞文化,承载着山地文明的历史记忆和鲜明符号,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文化智慧;将传统的符号纹样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呈现的是多维立体的多彩民族文化画卷。

长征文化资源:长征精神的“活化石”。贵州长征文化的优势在于“转折性历史+军事奇迹+多民族底色”三重基因。一是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重大历史事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见证,现存战壕、纪念碑及摩崖石刻等作为核心资源禀赋,是赋予贵州的独有IP。二是形成了全域化遗址网络。贵州有68个县(市、区)拥有红色遗址,同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串联起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核心节点。三是多元文化叠加性。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与侗族鼓楼共生正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区内分布多处红军渡口,这些渡口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红绿交融”。四是文献档案完整性。据统计,贵州省档案馆收藏有《遵义会议决议》原始手稿、红军标语等一级文物2000余件,四渡赤水沿线现存12处核心遗址。

阳明文化资源:知行合一的“心学高地”。阳明文化以“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为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道德自觉与实践统一,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和“三观”塑造提供了重要滋养。一是王阳明被贬谪龙场却完成思想飞跃,赋予了阳明文化“绝境重生”的人文精神价值,契合当代励志需求。二是心学诞生地的物质载体是其核心资源,例如溶洞中悟道《五经臆说》的修文龙场玩易窝、阳明洞、中国首个心学讲堂龙冈书院遗址、王阳明首讲“知行合一”地贵阳文明书院。

屯堡文化资源: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化遗存。贵州屯堡文化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军事移民史的活态样本,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文化延续性,完整保留了600多年来明代江淮地区的语言、服饰、建筑和习俗,具有罕见的历史连贯性。二是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安顺市为中心,分布着云峰八寨、天龙屯堡、鲍家屯等30余个古村落,镌刻在“石头的史诗”如碉楼、寨墙、巷道迷宫、四合院,其建筑以青石垒砌,兼具军事防御与生活功能。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传统服饰如妇女穿“凤阳汉装”,头戴白帕,保留明代江淮遗风,吸引学界专家长期调研,具有强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贵州素有“山地公园省”美誉,近年来在文旅体融合新赛道上跑出了新的加速度。通过创新文旅多元消费场景,贵州成功推动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其核心策略涵盖政策引导、科技赋能、文化融合及消费场景创新等多个维度。

立足区域特色,初步形成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一批红色游、研学游、民俗游等精品线路;同时,开发形式多样的文旅融合新体验、新产品、新业态。二是立足区域特色,在农文旅体融合方面下功夫。如遵义市播州区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了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了“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的融合发展。三是文化赋能体育赛事,将体育精神与民族文化交响共鸣,让游客在旅游中更好地品味文化、陶冶心灵、体验生活、享受健康。持续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等级,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拓宽融合口径,科技赋能激活桥旅、酒旅等多重融合新动能。贵州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当下桥旅融合已成功地把建在贵州深山中的大桥变成了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带动旅游业发展。目前,贵州通过桥即是景、以桥增色、科普研学、动静皆宜等热门打卡玩法解锁桥旅融合新业态,让有形的桥梁开拓无限的发展新动能。

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更大力度推进‘四个一批’,打造10家优质酱酒体验店,提升21个酒旅融合景区运营水平,建设5条美酒美食街区”。贵州仁怀通过酒旅融合打造“醉美”之旅,通过看、听、走、品完整地、立体地感受酿造文化氛围,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不断探索让“卖酒向卖生活方式”的实践。

民族文化焕发新彩,打造新型多元文旅体消费场景。一是探索民族文化活态传承转化机制。贵州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文旅体消费场景。例如,贵阳市观山湖区灯会以民族文化为主题设计彩灯,吸引20万人次参观;通过“村超”“村BA”“村T”“村火车”“村马”等村系列的“移动舞台”,用民族歌舞表演呈现富有特色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提升游客参与感、体验感。以“村味”赛事深化文旅体融合,具有制度、体系、技术、主体等多维优势,贵州“村字号”活动和文化品牌展现出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创造力。

二是打造新型多元文旅消费场景。通过各类赛事赋能载体传播,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IP“点燃”文旅体消费新热潮。例如将节庆活动、体育竞技等嵌入夜间经济发展。贵阳青云市集、太平路贯城河、南明河新春寻迹之旅等活动,结合历史街区与美食文化,激活夜间消费。据统计,2025年春节灯会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同比增长14.66%。将体育旅游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例如贵州发展洞穴探秘、滑翔伞飞行等体育旅游项目,并引入“村BA·祥云号”飞艇,提供低空观光体验,吸引年轻客群。在科技赋能下,贵州低空文旅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不仅丰富了文旅业态,也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多点开花。

贵州文旅体领域的破界融合发展实践,不是各类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经历了从资源零散拼接的“物理组合”到业态深度交融的“化学反应”的质变过程。通过持续拓展“文旅+体育”“文化+科技”等多元消费场景,打造现象级融合IP,构建起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的创新发展路径。这种探索不仅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旅融合成果中增进情感联结,更以鲜活的地方实践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提供了生动注脚。从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到拓宽共同富裕实现路径,贵州文旅体融合的创新实践,正成为激活区域发展动能、凝聚各族群众向心力的重要引擎。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5ZLJD04)、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2025年度机关党建调研课题《党建领航,融合创新:高质量民族科研赋能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基于三有科研与四阶演进理论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