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驰援,是“双向奔赴”的爱
□ 本报记者 缪富霞 杨文静 蒋承羲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日前,当各支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抢险救灾的救援队圆满完成任务,陆续撤离时,当地数万名群众自发涌上街头,夹道相送。
冒着热气的糯米糍粑、针脚崭新的绣花鞋垫、温热的红鸡蛋,乡亲们拿出满满诚意,用最朴实的物品,送别恩人。
当离开的车队缓缓驶出,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侗歌声声唱给党》《为了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乡亲们一边高声歌唱,一边泪流满面。呼喊声、抽泣声、锣鼓声互相交织,救援的“战士们”也红了眼眶。
离开的人儿高呼:“榕江,加油;榕江,加油。”追车相送的人群回应:“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榕江人民永远记得你们!”
不到两公里的路程,队伍却走了近一个小时。当最后一辆车消失在公路尽头,送行的群众依然眼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榕江不会恢复得这么快。”颤抖的声音,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当初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救援队伍,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如今,榕江群众对救援人员的依依不舍,充分说明:这一场驰援,是“双向奔赴”的爱。
回溯惊涛,风雨同舟显真情。6月24日,当如猛兽般的洪水冲击榕江时,守护榕江,不再只是榕江人民自己的事。危难时刻,消防、武警官兵、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各方力量,不惧艰难险阻,纷纷涌向榕江,全身心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中。
“我们刚来的时候,榕江县城全是淤泥,道路不通,垃圾、家具到处都是。”25日下午,当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唐元斌随镇远县驰援队抵达榕江时,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心痛不已。
“过去的榕江干净整洁、灯火通明,可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满目疮痍’。”这样的场景虽然陌生,但唐元斌相信,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昔日的榕江很快就会回来。
25日当天,由于增援的队伍和需要安置的群众较多,唐元斌和同伴便睡在草坪上,后来才住到临时安置点。
早上六点起床,除了吃饭时间,没有休息,每天要忙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1点。一个多星期以来,这是唐元斌每天的工作状态,也是广大救援人员的日常。
“我们是‘兄弟县市’,去年榕江人民帮过我们,今年我们也要拉‘兄弟’一把。”每当想到这里,唐元斌和队友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35℃烈日下,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榕江县城各街巷来回穿梭,只为给需要的人送去口罩。
“救援的人很多,担心有人在一线忙碌没有领到口罩,我过来能送一点是一点。”志愿者熊青山说。
当得知榕江受灾的消息后,家住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熊青山,第一时间买票,从威宁自治县坐车到贵阳市,再换乘高铁,历经7个多小时,终于在6月25日到达榕江县。
“搬运物资、发放物资、清理垃圾,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我要留在这里,等到榕江恢复差不多了才回去。”熊青山目光坚定。
救援迅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是熊青山对此次救援行动最深的印象。
“25日我到这里时,榕江还处于全面断电的情况。中途又经历二次洪水袭击,但到了第四天,已经顺利通电了。”熊青山说。
汗水浸湿了衣服,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往下掉,但凯里市供电局的工作人员、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赶来的“电网人”等,无惧烈日,挨家挨户检查电表、线路。
7月2日,榕江县城受灾比较严重的场坝街南门口,依然满是淤泥,一片狼藉。刚刚吃过午饭的救援人员顾不上休息,立刻手持铲子、扫帚、消防水栓等,投入到清淤工作中。不到8分钟,原本杂乱无章的街道,已清洗干净15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
顶着暴雨抢修道路、运送物资;冒着危险潜入激流解救被困人员;昼夜不休还群众干净的街道……当一条条道路全力抢通、万家灯火逐渐点亮、切断的信号又重新连接,兵贵神速的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有力表达。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当洪水退去,留给榕江县的,不只是伤痕,还有无数救援人员与当地群众血脉相连的深情。在这种双向奔赴与守护中,我们相信,伤痕终究会被治愈,7月底,“村超”开赛的哨声将在榕江县再次响起。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