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为国家治理贡献贵州智慧和力量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见习记者 侯天卫

编者按

8月7日至8日,由贵州省民宗委主办,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办。

这是贵州连续第三年举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权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及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真知灼见。即日起,本报对此次研讨会进行系列报道,汇聚专家学者的理论智慧,为贵州“模范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重要启迪。

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以“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主题的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专家学者在会上展开了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

从传统地域空间来看,贵州是我国唯一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西部内陆省份。致力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贵州,与边疆治理究竟有何关系?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刚看到研讨会主题时的疑惑。

“边疆治理与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似乎联系不紧密。但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可以发现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十分重要。”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表示,“从全国一盘棋角度来讲,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参与边疆治理就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邢广程看来,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边疆地区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边疆治理制度在管理边疆实践中的体现。

“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邢广程说。

贵州虽然不处于传统意义上的边疆地区,但在新时代,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贵州在边疆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贵州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合作,在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边疆治理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生态、文化环境多元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平衡等诸多挑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那金华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前瞻未来的历史性、战略性工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共筑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边疆地区由过去的“末梢”“大后方”,转变为发展的“排头兵”“最前沿”,厘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边疆治理中的逻辑,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连续举办研讨会,已成为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重要举措。

“我们深刻认识到,边疆治理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过程中,必须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思考和探索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为国家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贵州智慧和力量。

“贵州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看来,贵州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努力,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奠定了坚实基础,期待贵州各地在“模范省”建设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在新征程上,我们将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模范省’建设的实践动能,既为一隅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侨务办主任王茂爱说。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