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 李永皇 夏雪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以党建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发展各领域,是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京竹村通过党建领航,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基层党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借鉴。
做强特色产业,夯实强村物质基础,让乡村产业结出“金穗子”
经济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京竹村坚持“党建+产业”模式,以产业振兴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结合该村实际,由京竹村党总支牵头,党员骨干分片负责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支部抓总、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京竹村已发展香榧2775亩、金银花500亩、中药材400亩等农业特色产业。2025年计划采收香榧3000斤,采摘金银花2万斤,销售烟叶11万担,采收辣椒7万斤,带动脱贫户人均增收5000余元。同时,京竹村党总支推动成立“务川自治县石朝乡京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各族群众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抓实议事协商,提升强村治理效能,让乡村治理跑出“加速度”
有效的治理机制是凝聚共识、维护团结的重要保障,京竹村党总支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立“党群连心服务中心”,作为各族群众表达诉求、协商事务的主阵地。明确“党员带头议、代表参与议、群众自主议”的原则,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协商,维护各族群众利益。京竹村党支部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制度,将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网格员负责收集群众意见、跟踪协商事项落实。针对议事中形成的决议,党支部建立“清单式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示进度。2022年以来,通过议事协商解决了饮水管网改造、土地流转纠纷等问题,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98%。为提升治理效能,京竹村党总支积极吸纳村内“能人”、退休村干部等参与议事协商,成立务川自治县石朝乡京竹村老年学校,形成“党支部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模式。这种多元参与的治理方式,整合了各方资源,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人人为村、村为人人”的理念。
浸润文明乡风,点亮强村内涵底蕴,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京竹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邀请民族文化专家上党课,引导各族群众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京竹村党支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制定《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此外,党员带头走村串寨宣传婚俗丧葬政策,推动形成文明节俭的风气。通过文明乡风培育,各族群众在价值认同上形成共识,“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成为全村的精神风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的文化内涵。
改善人居环境,擦亮强村生态名片,让乡村环境展现“高颜值”
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各族群众共同的期盼,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基础。京竹村党总支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让各族群众共享环境改善成果。京竹村党总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各族群众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人人护生态、生态惠人人”的良性循环。优美的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更让各族群众认识到“共同守护家园”的重要性,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京竹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注重“共建”与“共享”的结合,通过“党群连心服务中心”征求各族群众对环境建设的意见,让整治措施更贴合实际需求;在项目实施中吸纳村民参与施工,既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又增强群众的参与感。
建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强村全面发展,让乡村振兴筑牢“硬根基”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京竹村党总支严格按照“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标准选配班子成员,注重吸纳各民族党员、致富能手进入支委,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推行“党总支书记抓总、支委分工负责”制度,定期走访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党总支书记带头参加培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带领班子成员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工作中靠前指挥、主动作为,成为各族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京竹村党总支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党员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制度,组织党员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民族团结等方面亮身份、作表率。
党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
京竹村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推进的关键。其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与中心工作相融合,京竹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建设等各领域,避免“两张皮”,通过党建推动各项工作,在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做到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既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特色文化,又通过产业协作、文化交流等推动交融互鉴,让“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有机统一。三是依靠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始终以各族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四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通过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创新机制,让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核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组织保障。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京竹村的实践为基层党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核心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合力,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者分别系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务川自治县石朝乡京竹村驻村第一书记,务川自治县石朝乡京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石朝乡京竹村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