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表达的逻辑理路

□ 张琳杰 陈语嫣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鲜明的生态表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牵引下,以共同守护与绿色发展为纽带,凝聚各民族的生态价值追求、发展实践与文化智慧,推动守护山河与创造幸福同频共振,在共建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美丽贵州建设全过程,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统筹“保护——转化——反哺”,让各族群众共享绿色红利,讲好多彩贵州生态故事,在共同守护与共同发展中汇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保护优先:筑牢共同家园的生态底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表达,体现在对共同家园的守护上。保护好贵州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构筑共有生态家园最具说服力的注脚。贵州丰富的森林、湿地、河流与生物多样性,既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育土壤的生态屏障,也是可转化为经济社会增量的生态资本,正成为其后发赶超的关键优势。共同家园既是绿水青山的山河版图,更是价值认同与伦理秩序的载体,构筑共有生态家园,把“同住一方山河”的自然事实升华为“共护一片山水、共创美好生活”的自觉行动。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构筑共有生态家园既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大势,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实抓手。立足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际,贵州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牢牢守好生态底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大环境治污力度,持续推进森林保护、湿地修复、矿山复绿等系统性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绿色制度护航生态保护和治理。将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提升了生态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近十年,贵州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为建设美丽贵州夯实了稳定的生态底座。

推动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相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化符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绿水青山成为各民族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描绘美丽贵州建设的民族团结画卷。把民族地区乡土规则、村规民约与现代法治有效衔接,鼓励群众以护林员、公益岗、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巡护与协同治理。从国家公园到自然保护地、从流域到村寨,把共同家园的价值底色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品质与可评价的治理成效,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在坚持保护优先的过程中,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更把各民族的情感纽带转化为制度化、常态化、可持续的行动自觉,在生态守护中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

价值转化:把共同责任变成共同收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表达,体现在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上。价值转化既是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的关键环节,也是将共同责任转化为共同收益的强劲引擎。以系统思维统揽美丽贵州建设,把守护绿水青山的共同责任沉淀为制度化、常态化的行动,把生态红利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将对山河的热爱升级为对规则的敬畏,把自觉之善转化为制度之治,让保护者、参与者、受益者结成生态共同体,共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群众直接感受到绿色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贵州通过绿色生产、技术赋能以及市场化运作,将生态产品和服务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生态价值转化,例如,建立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加快生态产品市场化步伐。围绕贵州生态优质农产品与民族文化特色,打造高辨识度的区域公共品牌,促进农业、文旅、康养、体育等多领域融合,形成多民族共建共享的生态产业圈。2024年,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8%,绿色正加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以制度护航生态价值转化,在共享生态红利中不断夯实认同的物质基础。推广生态公益性岗位、护林员制度、以工代赈与碳普惠积分等,探索生态产品交易分红和横纵向生态补偿,让“护绿即增收”成为群众稳定预期。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生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为清洁能源、生态产业、生态治理等提供长期资本,增强治理韧性与公平性。把民族地区生态智慧转化为村规民约和社区协商条款。细化地方性条例与实施细则,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横纵向补偿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司法协同,构筑法治化、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收益。

反哺生态:实现以发展强生态的良性互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表达,体现在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上。反哺生态就是要以高质量发展回馈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循环增益。围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贵州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实现了“高水平保护——生态增值——收益共享——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正是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绿色注脚。

注重潜在经济价值的挖掘与转化。立足贵州山地与喀斯特生态特征,把隐形价值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的显性资产。完善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生态产品目录,细化各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建立涵盖环境质量、资源存量、生态服务功能与风险韧性的多层级指标体系,为科学定价与市场化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对生态农产品等传统生态产品进行巩固提质,推动生态系统蕴含的潜在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加快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与数字溯源,持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综合竞争优势。

推动保护与发展在更高水平上良性互动。通过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与制度化收益回流,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生态资产证券化和碳金融提供中长期资本,叠加横纵向补偿、交易分红、以奖代补与碳普惠积分等新模式,明确收益归属与分配。将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等隐性价值纳入绩效与财政激励,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协同增效。以产业引领、制度保障和收益共享,让各族群众在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和生态惠民富民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家园更美、生活更好,持续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绿色底色。

【作者单位分别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CXLL2408)阶段性成果。】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