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贵州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中至关重要的一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必由之路。
立足于这一认识,贵州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中,贵州紧扣“共同”二字,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全面推进,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共享现代化成果的有效路径,生动诠释了“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破除壁垒:以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拉近现代化的时空距离
现代化的前提是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联通。过去,崇山峻岭是阻碍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的物理障碍,导致其长期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末梢”。贵州深刻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头炮”和“先手棋”,全力打通发展的“大动脉”。
构建外联内畅的立体交通网络。贵州以超常规的力度和决心,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了一座座“世界级”的桥梁,凿通了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隧道。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彻底打破了地域分割,使民族自治州的州府与省会贵阳及周边省份的交通距离大大缩短。在此基础上,高速铁路网从无到有、织线成网,沪昆、贵广、成贵等高铁线路贯穿全境,链入全国经济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的现代化,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观念的变革,它使得民族地区的资源、产品得以快速走向市场,外部的资本、技术、人才得以顺畅涌入,各族群众发展的信心由此增强,共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根基由此夯实。
铺就信息时代的数字“高速路”。与有形的交通网同步建设的,是无形的数字信息网。贵州抓住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机遇,大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在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方兴未艾,电子商务进村入户,黔货出山远销海内外。通过一部手机,茶农可以实时了解市场行情,蜡染绣娘可以在线接单,学生们可以通过“空中黔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壁垒的破除,让贵州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实现了发展的“换道超车”,确保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不掉线、不失联”。
转型升级:以因地制宜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根基
推动共同现代化,核心在于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各族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
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高效农业。贵州立足山地特色,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用现代化的技术、组织方式和市场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的食用菌产业,小小的蘑菇成为带动数万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伞”。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生态茶、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古老的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有机结合,昔日的“黄土地”正变为“产业园”和“致富田”。
从单一业态迈向“旅游+”融合发展。贵州依托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产业化,通过“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在“村BA”的故乡黔东南州台江县,篮球这一现代体育项目与当地民族文化激情碰撞,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带动了乡村旅游的井喷式增长。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又赋予了其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时代感”,让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积极拥抱新型工业化。贵州积极引导民族地区发展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新型工业。在民族地区,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及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项目,让当地群众有机会从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共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这标志着贵州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走向富裕的现代化,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全面现代化。
公平普惠: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现代化体现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核心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民族地区、基层一线倾斜,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教育方面,坚持“扶贫先扶智”,大力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为破解“上好学”的难题,贵州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组团式”帮扶,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薄弱学校,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水平。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医疗卫生方面,同样通过“组团式”帮扶,实现了国家、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对民族地区县级医院的稳定支持,让各族群众“大病不出县”。同时,健全覆盖全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过去长期困扰民族地区的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得到历史性消除,各族群众的健康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低保、养老保险、残疾人补贴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别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数百万各族群众,从深山迁入城镇,“一步跨越了数百年”,直接享受到了标准化的社区管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公共服务,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加速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
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荣光,贵州各族群众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贵州经验”。
(作者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研究员。)
作者: 周亚平
编辑:蒋贤羿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