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 “四共”聚力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贵阳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四共”汇聚合力,着力绘就城市民族工作新画卷。2024年贵阳市2集体、2人分别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表彰。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园街道嘉澜社区等2个社区被命名为2024年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社区。
突出“组织共建”,着力筑牢团结奋进堡垒。强化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构建“党组织引领、社区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推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9473个,通过分类建档、分级管理、分策保障,实现大数据集合、优质化服务、多元化帮扶。改造提升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新项目,打造孔学堂、阳明文化园等具有中华文化形象的专题纪念馆5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和示范群66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突出“互嵌共居”,着力构建共有幸福家园。在易地扶贫搬迁、旧城改造、新住宅规划中,有力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破区(市、县)和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建设城市社区640多个,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个、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个。将约22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确保在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政策、同待遇。借助“暖春行动”大走访、元旦春节走访慰问、领导干部联系帮助企业和领导干部信访包案接访等措施,解决各族群众所盼所求的难事急事烦心事。
突出“和谐共乐”,着力奏响和睦交融乐章。常态化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各民族传统节庆以及各类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贵阳市已成功举办两届贵州省民族大联欢活动,各族人民携手共舞,累计吸引10万余人到场,线上互动量近2000万次,传播量逾5亿人次。举办“路边音乐会”329场,现场观众达230余万人次,共有6万余名市民游客登上音乐会舞台。贵阳市各县、区共开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列群体性文体活动40余场(次)。零门票、零距离、零商业,逐渐成为各族群众人文交流、增进感情、凝聚共识的桥梁和纽带。
突出“成果共享”,着力绘就团结发展新景。始终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民生事项更加普惠、优质服务更加可感可及。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2.7万个,建成口袋公园10个,新增和提质改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8个,健全“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各族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生活体验。提供技能培训、招聘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做到社区劳动力人口求职有门路、上岗有技能。2024年,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15.91万人,高校毕业生留筑人数突破13万人。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