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论意蕴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指引下,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价值追求,成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资源。笔者试探讨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象化、生活化的教育载体,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重构课程体系,融通红色基因。以系统性思维重构课程框架,需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学科壁垒。“大思政课”理念要求高校思政课突破传统思政课的边界,将思政教育融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之中。第一,教师需要精心规划课程模块,有机融入红色历史事件、革命精神以及英雄人物事迹。首先,构建阶梯式课程模块体系是基础工程。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设计梯度化的红色教育内容: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历史类课程中,可设置“红色历史进程”专题模块,系统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让学生在历史纵深中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逻辑必然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德育类课程中,重点开发“革命精神传承”案例库,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家国情怀故事,具象化展现革命先辈的道德风范与价值追求。第二,深化红色文化的当代转化是关键环节。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讲述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之一脉相承的,鼓励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教学方法,赋能文化认同。以技术驱动创新教学模式,需构建多维联动的教育场景。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多维感知场景,将红色文化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形式融入课堂,让历史事件与人物通过直观载体触达学生的认知层面,形成初步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深化体验层次,如重现革命会议、战斗场景等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温度,使静态的文字记载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情感体验。进一步结合现代科技赋能教学创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设备身临其境感受长征路途的艰险、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氛围,在立体化场景中增强红色文化的心灵感召力。再如,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微电影创作,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从剧本撰写时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到拍摄过程中对革命精神的演绎,再到剪辑制作时对文化价值的提炼,学生在全流程参与中完成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解码。这种从视听接受到情景体验,再到实践创作的递进式教学设计,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又通过技术赋能与主体参与的结合,让红色文化从外显的知识传递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认同,同步实现思政教育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深化实践教学,厚植历史根脉。以立体化实践激活红色资源,需打通认知转化的现实路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需构建立体化实践体系,实现红色文化从文本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转化。首先应立足教材理论框架,精准对接地方相关文物资源,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与真实遗址形成对应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历史。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完成对红色文化的具象化认知。在校内实践层面,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开展讲座与座谈会,通过专业解读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理论理解,形成从体验到学理认知的提升。同时,设计红色故事演讲、文艺竞赛、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内化。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其结合专业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从历史文献考据、文化价值挖掘到现代转化路径探索,在学术层面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性认知。这种由校外实地体验到校内理论提升,再到实践参与和研究创新的递进式设计,构建了“体验—理解—践行—升华”的完整育人链条,使红色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价值体系,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最大化。

营造文化生态,浸润精神品格。以沉浸式环境重塑校园空间,需实现文化符号的价值内化。校园文化作为价值观塑造的隐性课堂,对学生精神品格养成具有浸润式影响。高校应构建立体化红色育人环境,让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环境载体实现从视觉感知到情感认同的转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首先应系统规划校史馆、红色文化长廊等主题教育空间,使其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同步在校园道路、广场、楼宇等公共区域设置雕塑、名言标识牌等红色文化符号,让长征路线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日常场景,形成“移步见史”的浸润式环境。在精神文化培育层面,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构建情感共鸣场域:开展红色文化经典诵读、红歌合唱等常态化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革命校友事迹、办学传统编撰成校本教材,使校史成为贴近学生的红色教育活教材;树立师生中的红色文化传播典型,通过宣讲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分享红色实践故事,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示范效应。这种从物质空间的视觉浸润,到文化活动的情感体验,再到校史资源的身份认同,让红色文化从校园环境符号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基因,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长效机制。

强化师资建设,铸就育人基石。以双向驱动提升教师素养,需构建长效发展的能力闭环。教师作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关键纽带,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影响着红色育人成效。高校需构建培训体系,协同教师自身的内生提升机制,形成双向驱动的能力建设闭环。一方面,高校首先应夯实教师的红色文化理论根基,通过系统的专题培训项目,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及红色文化核心理念,邀请专家解读红色精神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帮助教师构建完整的红色文化知识图谱。同步强化实践浸润,组织教师赴实地考察,参与红色文化田野调研,与老党员、革命后代面对面交流,收集鲜活的红色故事与一手素材,将抽象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师需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使命,将培训所得转化为研究动力,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学术研讨,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育人要素,尤其注重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外部培训打基础、内部研究促创新”的良性循环,使教师既能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讲透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又能以鲜活的实践案例增强教学成效,为学生成长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需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应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跨学科融合及国际化传播路径,让红色文化资源在创新传承中持续焕发活力,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历史视野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拉萨师范学院公共教学部)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