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推动高职网络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分析 ——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在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从经验型向精准化的转型突破。“学生画像”作为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产物,通过整合学生多维度行为数据构建动态认知模型,为破解高职思政教育“供需错位”难题提供了新路径。笔者结合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实践,探讨“学生画像”的构建逻辑、应用场景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高职网络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学生画像”:高职网络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认知突破

“学生画像”本质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的结构化抽象,其核心是将分散的行为轨迹转化为可解读的教育洞察。在高职教育场域中,这一模型整合了三大维度数据资源:一是基础信息层,涵盖生源特征、学业表现、奖惩记录等静态档案数据,构成画像的认知基底;二是行为轨迹层,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在线学习平台互动频次、社交媒体情感倾向等动态数据,描摹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三是心理认知层,借助心理测评报告、思政课讨论关键词、职业规划访谈等信息,挖掘潜在的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

这种立体化的数据整合,使教育者得以突破传统思政工作的“经验盲区”。例如,通过分析某专业学生在“青年大学习”平台的答题数据,可精准识别出“高参与低掌握”群体,其特征表现为视频完成率达100%但多选题错误率超40%,进一步访谈发现该群体普遍存在“被动刷课”现象。此类洞察为靶向设计“理论微课+案例研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提供了依据,推动思政教育从“覆盖率”向“抵达率”深化。

二、技术赋能与教育适配:“学生画像”的双轮构建路径

数据驱动的模型构建技术。数据价值的释放依赖于科学的建模技术。需通过数据清洗剔除无效记录,如某高职院校在整合学工系统与图书馆数据时,发现2.3%的学生借阅记录存在学号匹配错误,经人工校准后确保数据信度。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特征提取,例如采用TF-IDF算法对学生网络讨论内容进行关键词权重分析,可识别出“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心理健康”等高频需求标签,据此将学生划分为“学术探索型”“实践导向型”“心理关注型”等群体。最后通过可视化技术生成动态画像报告,以热力图形式呈现个体在“工匠精神”“网络素养”等维度的表现,教育者可实时追踪学生思想动态轨迹。

教育场景的适配性改造。技术应用需紧密贴合高职教育特点。在专业思政教育融合场景中,针对财经商贸专业学生的消费数据与电商平台运营实践,可构建“商业伦理—数字素养—职业规范”三维画像,将直播带货中的用户隐私保护、数据合规等内容嵌入教学案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育人场景中,通过分析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社区服务反馈等数据,精准匹配“红色文化传播”“乡村振兴帮扶”等实践项目,如某学生连续3学期参与“银发智能助老”活动,系统自动推送养老产业政策解读资源,助力其形成稳定的社会服务认知。

三、从“精准识别”到“价值引领”:画像模型的实践转化

个性化教学的深度落地。“学生画像”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一人一策”的思政教育实践。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融媒体网络育人”项目中,系统根据学生内容消费偏好,向“短视频创作活跃型”群体推送“微党课脚本撰写指南”,向“理论文章阅读偏好型”群体推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金句解读专题,使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升27%。在课程设计层面,针对智能制造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需求,结合其实训数据构建“质量意识—创新思维—安全规范”评估模型,将设备操作中的合规性表现转化为思政教育评价指标,实现“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的同步考核。

思想动态的智能预警干预。通过构建“异常行为—情感倾向—价值认知”三级预警机制,可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当系统监测到某学生连续两周出现深夜高频上网、社交平台负面情绪词频激增等信号时,自动触发“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联动干预流程:心理教师通过线上测评排查焦虑倾向,辅导员结合学业预警数据开展职业规划访谈,班主任组织朋辈互助小组改善社交状态。实践表明,此类干预使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时间缩短50%,问题解决效率提升38%。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学生画像”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师资配置方面,根据教师专业背景与学生需求匹配度数据,组建“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技术专员”的跨学科团队,如针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需求,邀请哲学学者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专题课程。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据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报告,优化“易班”“学习通”等平台的内容生态,增加短视频、互动H5等轻量化载体比重,使平台日均活跃用户数提升41%。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学生画像”将进一步拓展至“成长预测”“路径规划”等更高维度。高职院校需始终坚守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与人文情怀,让技术真正成为培育“德技并修”时代新人的助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价值根基。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本文系厦门市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项目(一般)(项目编号:XMSKLLYB23-09、XMSKLLYB23-10)的研究成果。】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