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歌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以经典民歌《茉莉花》为例
□ 汤夺先 董百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民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们口头传唱和集体加工而成,流传于田间山野、街头巷尾等,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质和审美情趣。民歌作为中华民族寄托日常情感的独特介质,具有社会互动、凝聚认同等社会文化功能,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之一。
经典民歌《茉莉花》,源起于民间小调《鲜花调》。1942年,安徽省天长市著名音乐家何仿在苏皖边界的金牛山采风时,偶然听到民间艺人传唱的《鲜花调》(《茉莉花》最初版本),然后对其进行改编,于是民歌《茉莉花》从民间传唱的小调《鲜花调》发展演变为唱响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茉莉花》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各族群众的共同参与
《茉莉花》是各民族文化及艺术风格相互交融的产物,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参与的创作过程。首先,《茉莉花》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其作者是各族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愿望而创作出来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情感、愿望融入词曲中,不断对其进行新的创作,深度参与《茉莉花》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各族群众在歌曲创作中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如山西省临汾市的《茉莉花》运用山西方言传唱,山西方言的字调以去声居多,语调呈下降趋势,语言比较豪放,发音较硬,给人一种淳朴的感觉。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用方言演唱,歌曲中加入“吕剧”的拖腔,旋律中运用上下滑音、装饰音等,歌词中加入衬词“哎、嘿、吔、那个”等,使歌曲带有北方小调的特色。在我国民族地区也有《茉莉花》小调,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回族民歌《茉莉花》,其音乐结构及各乐句的落音与传唱江南的《茉莉花》大致相似。各地的《茉莉花》在其母体《鲜花调》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为其注入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不断为《鲜花调》增添色彩,不断丰富壮大中华传统民歌文化的内涵,在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融通凝聚中,传统民歌《茉莉花》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发展,拥有了愈发鲜活的生命力。在多元主体共创《茉莉花》的过程中,各族群众参与感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被反复唤起,进而不断地对地域空间进行再编码,构筑同一经验空间,激发国民自觉生成集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共享《茉莉花》的基础
《茉莉花》的唱词是国家通用语言与方言的结合,具有普及性与通俗性。一方面,能促进各族群众最终成为《茉莉花》创作的主体,除人们借鲜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共同希望外,《茉莉花》还是共有语言的媒介化呈现,正是有了对于同一种语言的接受和使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有发生的基础,并具有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交融的可能性。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深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各民族共享《茉莉花》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茉莉花》唱词中也含有大量的地方方言,如江苏《茉莉花》用江淮方言、吴地方言演唱,山西临汾《茉莉花》运用山西方言。方言作为某一特定地域的语言,与特定地域的文化息息相关,往往是地方文化的标识。唱词中方言的使用,塑造了歌曲中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强化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对于唤起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茉莉花》的唱词加入不同区域方言,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在唱词中加入当地方言,并非创作中的刻意之举,而是演唱者情不自禁地表达切己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进一步唤起了参与民歌创作的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总之,伴随着《茉莉花》在不同区域的传唱,各族群众共享一曲《茉莉花》。无论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的《茉莉花》唱词,还是歌词中夹杂方言的现象,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交融的现象,彰显了多民族共创共享《茉莉花》的历史事实。
演唱场景的广泛性和生活化,承载了各族群众的集体记忆
《茉莉花》所属的民间小调,来源于群众日常休息娱乐、举办集庆活动等传唱的民间歌曲,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时,用以消遣助兴。《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便是在大街小巷之间传唱,人们借赞叹鲜花之美,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词中充满了对茉莉花的赞美和喜爱,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纯洁、高尚情感的追求。民歌《茉莉花》广泛且生活化的演唱场景,让人们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倾注情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记忆。《茉莉花》经由艺术大师何仿改编之后,传唱海内外,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接待宴会上,中国著名歌唱家吕继宏、张燕演唱《茉莉花》;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都演奏了《茉莉花》乐曲;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央有关方面指定江苏演艺集团女声小组进京,专门演唱《茉莉花》等;2006年,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型音乐晚会上,俄罗斯女歌唱家库尔卡斯卡娅用中文演唱了《茉莉花》。花开海内外,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唤起了海外华人华侨对于祖国的美好记忆,对促进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多元主体共同创作的经典名曲《茉莉花》,在各民族共鉴共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国民参与感、唤起民族情感认同、承载国民集体记忆,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重要符号。一曲《茉莉花》自南沿京杭大运河顺流而上,在长江、沅水流域不断流动传播,最后更是流传遍天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曲调和歌词的变化,更蕴藏着深层次的人、物、情感的多方面交融。《茉莉花》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对《茉莉花》的深入挖掘与学习,有助于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为更好发掘《茉莉花》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价值,以民歌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茉莉花》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各民族共享的音乐文化IP。加强对《茉莉花》这一经典音乐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注重打造《茉莉花》文化IP,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文化IP的打造、文创产品的延伸将音乐“实体化”,音像出版、游戏动漫、文具玩偶、箱包服饰等一旦与文化IP相关联,便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推动经济与文化交互发展。二是组织全民共唱《茉莉花》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茉莉花》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含义更具实感,可以参照凉山“火把节”的做法,凉山借助所在地理位置的气候优势,打造凉山彝族“火把节”暨“五彩凉山·夏季清凉”文旅系列活动,打造全民共同参与,文旅融合的文化宣传平台,既彰显文化魅力,又在活动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依托中小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提升《茉莉花》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一方面,在学校音乐课堂上突出各地《茉莉花》的共同性,教师可将不同地区《茉莉花》所具有的共同艺术特征、表达共同情感态度或彰显共同民族精神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式”民歌课程或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各民族文化辩证统一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形成基础共识,将民歌《茉莉花》中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共有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的部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中华民歌所具有的美育价值。
第三,借助新媒体科技,多途径唱响《茉莉花》优美旋律。新时代民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借助现代传媒营造出数字化和实时化双向互动的空间,通过平台不断唱响民族音乐优美旋律,丰富民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一方面,可以将电视网络节目与民歌的宣传与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民歌传唱新场域。如《民歌·中国》系列节目为展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平台,通过将各族民歌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民歌《茉莉花》的宣传可以学习相关经验。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加大对民歌《茉莉花》的宣传力度,让其传唱全世界。
(作者单位分别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大学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