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强化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关键之举,能够有力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根基。面对时代发展新要求,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关键在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内化与传播。

需要处理好历史叙事与现实表达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的中华大地,源于各族群众在长期历史交往中相互依存、携手奋进的生动实践,深植于各民族深厚的联结感、认同感与自豪感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从各民族的交融历史,到各民族灿烂文化的共生共荣,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彼此的差异与共性,在差异中增进理解,于共性中深化联结。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需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谱系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的民族团结故事,深入挖掘其本质与内涵,并将这些珍贵的历史叙事与当前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以此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旋律,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需要处理好宏观建构与微观呈现的关系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重中之重在于使其深入人心,真正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这既需要宏大叙事的引领,又要融入群众的生活空间;既需要主流话语的引领,更要倾听民间声音。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多元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阐释并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具体叙事。通过民族团结记忆广场、博物馆、艺术馆等实体空间的有机融入及电视剧、电影、纪录片、文学作品等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传播载体,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叙事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多元力量,鼓励民间艺人、作家、艺术家创作高品质、有深度、易共情的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鼓励各族群众加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队伍。例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在遵义市中小学学生中选拔“小小红色讲解员”,让青少年成为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和宣讲者,为参观者带去独特的体悟伟大长征精神的新颖视角。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平台引领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创作者的宣介作用,鼓励他们用更具深度的内容创作、更加新颖的呈现方式和更有洞见的切入视角,讲好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各族文化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构建全社会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格局,以更加高效、更具亲和力的传播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需要处理好国内实践与国际传播的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这一过程需要推动国内叙事与国际话语的双向转化,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条路径,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引进来”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化的关键路径之一。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为此,需要加快中华文化叙事体系国际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外国游客较多的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景区、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外国游客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层理解。

同时,搭建中外友好交流平台是“引进来”策略的关键环节。近期,以小红书为代表的中文网络社区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国各民族的美食、服饰等文化,通过这些平台获得了海外民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各国人民在社交平台上的友好互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变得更加鲜活而立体。

“走出去”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化的另一条重要路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中华文化叙事体系,避免文化国际传播的碎片化,向海外民众呈现一个多元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华民族形象。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差异,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及民众思维习惯,构建灵活多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宣介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文化叙事和差异化的传播策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将更好地跨越文化差异,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学院)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