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声再起 奔跑不息
□ 本报记者 杨文静
榕江如今恢复如何?当初在泥泞与汗水里遇见的人们,如今可安好?“村超”重启,乡亲们心里是何滋味?自7月3日从榕江洪灾现场采访回来那天起,心里总有份牵挂。
眼看着“村超”重启的时间临近,与当时同赴一线采访的伙伴不谋而合:“不如做个回访吧,为这段故事画个句号。”说干就干,立刻联系记忆中的那些人。当连夜拨通熟悉的号码,回访的声音里,满是忙碌的喘息。
“村超”重启在即,他们无一不在奔走,却也无一不乐在其中——忙碌里裹着份沉甸甸的踏实,仿佛在无声中报答着那些曾在风雨里伸来的援手。
回访交谈中,笑声和哽咽互相交织。当问起“村超”重启时的心情,大利侗寨村民陈秀梅声音有些凝滞:“这心情沉甸甸的,说不出来,就盼着能做点什么,报答人家……”
“村超”重启,于他们来说心情难以言说,于我同样百感交集。期盼、欣喜、感动,在心底翻涌。2023年,我第一次踏上“村超”赛场,那时“村超”虽尚未声震四海,但绿茵场上依然人声鼎沸。
我永远记得那个席地而坐的傍晚:球场上蓝天白云伴随着漫天烟火,球场边当地群众带来各种美食免费分享,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为每一次射门激动呐喊。我心中的榕江,便烙印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淳朴、炽热、欢笑与坚韧。
今年七月初再度走进榕江,洪水的痕迹尚存,家园不复往日模样。然而采访中,榕江人骨子里那份不服输的坚强、温暖的笑容、彼此扶助的韧劲,却丝毫未减。那是深陷泥泞,依然仰望星空的力量。
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村超”的哨声即将再度划破长空,这不只是一场赛事的归来,而是榕江这片土地,在抚平伤口之后,重新焕发的生机和心跳。愿这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与不息的呐喊,成为榕江向未来投去的明亮祝愿——愿此后的日子烟火人间如常,脸上笑容依旧。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