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山海共绘的同心圆

□ 本报记者 王宇逍

走在毕节的城乡之间,能清晰感受到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流动。这种力量不来自单一的投入,而源于一场跨越地域的协同——各地民建组织像齿轮一样咬合运转,把不同区域的资源、经验、视野整合,精准对接当地的需求。

在化屋村那条“民建路”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开山凿石的铿锵回响。村民陈虎在自家小店里忙碌,玫瑰糍粑冰粉的香气弥漫。

鸭池小学的“思源·非遗教室”里,芦笙声清越悠扬。孩子们鼓起腮帮吹奏,眼里的热爱纯粹而明亮。

“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妙在打破了“点对点”的局限。它不是零散的支援,而是一张织密的网:东边的经验可能解决西边的难题,南边的资源能补上北边的短板。这种协作里,藏着对“帮扶”二字的深层理解——不只是送钱送物,更传递着从“输血”到“造血”的纵深思维。

让人触动的,是这种帮扶中始终涌动的双向奔赴。外部送来的,是打开门的钥匙;当地人接住的,是迈步走的勇气。从观念的转变到能力的提升,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谋划,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是比任何项目都更持久的生命力。

或许,“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的意义从来不是留下多少痕迹,而是让这里的人们相信:改变可以靠自己,而远方的力量,永远是那阵恰到好处的东风。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