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乌蒙山麓育桃李 “杏坛”遍开“团结花”

“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能够获此殊荣,既是鼓舞,也是鞭策。”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徐鸿雁代表水城区第二小学接受表彰。

近年来,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浓厚氛围,促进各族师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育同心“石榴籽”,浇灌民族“团结花”。


“好理念”深耕民族团结沃土


金风徐徐,乌蒙山间书声琅琅。放眼水城区第二小学校园,依山而建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绿植簇拥其间。在精心布置的文明校园长廊里,一幅幅照片记录着各族学生同心协力参与校园建设的点点滴滴。

如何让4000多名师生在校园中和谐共处、共同成长?面对这一“课题”,水城区第二小学通过创新教育理念给出答案。作为育人理念的总纲,学校提出了“推动五项教育·坚定五个认同”的创新思路。徐鸿雁介绍,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与学校工作深度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从‘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幼小衔接课开始,我们就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的理念。”水城区二小语文教师邱琳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涵,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除了建设好“第一课堂”,学校更注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搭建好“实践课堂”。自2019年起,校园内建成1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尤为引人瞩目——教师和“红领巾解说员”共同通过600余场生动的宣讲活动传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挚情怀。

“民族团结理念已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校长助理刘嫦娟介绍,从智慧长廊上的三字经、千字文,到教师讲述的中华文化故事,再到宣讲队伍的主题演讲,处处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初心。水城区第二小学还依托少先队主题队课与各班级思政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持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立下爱国志向。


“好方法”培育民族团结新苗


“学校就是我的家,同学就是兄弟姐妹,老师就是爸妈。”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卜杜拉用质朴的话语道出4000余名学生的共同心声。

入学之初,阿卜杜拉和弟弟阿力木江因普通话不太流利,难以融入集体。班主任别具匠心,引导他们分享家乡故事、演绎民族童谣,同学们也以“手拉手”踢足球、“肩并肩”参加劳动技能赛、“心连心”表演节目等方式传达着友情。渐渐地,两兄弟成为班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常有同学们围坐聆听他们讲述遥远的戈壁、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

“教育,首先要从‘让学生喜欢上学校’开始。”这是徐鸿雁的“教育经”,也是学校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学校构建了“环境浸润、文化交融、课堂整合、故事同讲”的多维育人体系。

2019年以来,学校深化“五育并举”内涵,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儿童交往交流交融。依托校内少年宫平台,学校开展了水城农民画、苗族芦笙舞、布依族蜡染、中华经典诵读等300余场特色活动,成立了鼓号队、歌舞团等特色社团,在深受学生喜爱的戏曲小舞台上,葫芦丝、腰鼓、巴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轮番上演,让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邱琳欣慰地表示,在活动中,各族学生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领略“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六年级学生付欣悦正娓娓道来“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通过创新的“师生同讲”机制,学校形成了教师引领、学生“薪火相传”的宣讲模式。

付欣悦从三年级起接受培训,如今已学有所成:“每次讲解时,看着大家认真听讲的样子,我都特别有成就感。现在我正在带两个五年级的学弟学妹,希望他们也能传承起这份责任。”

“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关键在于建立常态化机制。”徐鸿雁表示,学校将持续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各族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让民族团结教育在校园走深走实。


“好成效”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2007年建校,17年间先后获300余项荣誉,入学率达100%……从一所普通小学成长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水城区第二小学如何实现蝶变,走上一条“以点带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用心浇灌。”徐鸿雁说,学校通过“文化浸润”“课堂渗透”“活动淬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引领各族师生深度交融。

从“昨天”到“今天”,在徐鸿雁的带动下,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校区、7000余名师生的特色教育集团,办学成效得到广泛认可。不仅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全区领先,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比例也位居前茅。其创新的集团化办学经验更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点质量提升推进会上获得高度肯定,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

从“校内”到“校外”,教育成效持续扩大。政教处副主任邓占介绍,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主题活动,学生们不仅自觉养成文明习惯,还能带动家人共同进步。“许多孩子会把在学校学到的带回家,教育成效正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

从“点”到“面”,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贵州省“百校扶百校”项目学校,水城区第二小学选派120余名优秀教师与龙场小学等民族乡镇学校开展帮扶,累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100余场,带动其他10余所学校“联创共建”,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二小团队的指导下,我们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推动学校发展有了明确方向。”龙场小学教师杨慧感慨道。

“看到孩子们阳光、自信的笑脸是我最大的幸福。”徐鸿雁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埋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液输入学生的血脉之中,让一颗颗蓓蕾在乌蒙山间粲然绽放,开出一朵朵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文/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刘 翔

编辑:崔雅葶

校对:谭佳雪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作者:

编辑:余仙仙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