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把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三个维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节点,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的高度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历史主动精神。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凝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在构筑“一个家园”中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塑造的“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革新因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新时代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文化根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如同无本之木。因此,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和发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根基。

文化强则国强,要夯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根基,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在挖掘、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形成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增强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以数字技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以新技术为载体,做好中华文化符号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工作,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基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添中华文化吸引力,持续滋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根基,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

在促进“两个共同”中汇聚各民族发展合力。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既要妥善处理尚未解决的旧问题,又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各族人民群策群力才能确保改革事业行稳致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民族团结、共同奋进的力量,要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续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只有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才能妥善处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在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宏伟蓝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靠什么,靠的就是促进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成果共享。只有在共同利益目标的激励指引下,各族人民才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才能得以彰显,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会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激活,各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释放,从而带动各族人民在改革事业发展中真正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革除“等、靠、要”和“懒、散、慢”的心理。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为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步伐,让各族人民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在增进“五个认同”中凝聚各民族改革共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参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进共识,思想同频才能筑牢奋斗之基。要把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进“五个认同”是必由之路。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增进“五个认同”就是要从精神层面入手,着眼于促进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的大团结。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改革事业发展,能否凝聚各族人民的改革共识直接决定改革成败,“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历史和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各民族、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水区”“硬骨头”,需要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引领各族人民在增进“五个认同”中深思深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自身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齐心协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进程。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深刻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要义、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带动各族人民充分理解改革、高度认同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只有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改革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旺盛活力和强大生命力,才能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底气和强劲动力。

(作者分别系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崔雅葶

校对:谭佳雪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作者:黎海波 韩潇潇

编辑:余仙仙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