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增强文化自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深刻且自觉的认知,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根基。以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与整合性作用。


以挖掘优质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这为深化文化认知、形塑文化认同与增强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入手,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质量与供给。一方面,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与中华民族基因的精神根基;革命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激励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且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宝贵资源库。另一方面,需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注重深入民族地区与互嵌式社区内部,在充分结合当地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标准化与高效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在基层落地,在改善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内蒙古乌兰牧骑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地文艺创作在汲取红色文化给养的同时深植于人民生活中,并真正走向基层,在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薄弱的地区赓续红色历史、传递党的声音,以极具创造力、表现力的艺术演出传递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历史图景与精神风貌,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创作与展演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网络直播间、虚拟现实、记忆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运用新技术手段以网络空间为背景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是在数字化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创新实践。打造并展现各族群众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与创新方面,数字技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例如,在数据库技术、数字资源呈现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流、风俗节庆、重大事件等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转化为数字记忆,由此打造一套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数据库,依托博物馆、展览馆等线下空间或线上网络空间进行视听结合的传播与展演。故宫博物院推出的“VR博物馆”便是在此方面的创新尝试——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图像识别与虚拟现实等多重数字技术,将跨越百年的历史场景铺陈于游客眼前,使其跨越时空、亲临其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此外,可依托网络社交与视频播放平台,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实现数字化传播,在做好网络生态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搭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网络文化交流空间,在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交流共享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接受与汲取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创造实践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展开服务、引导与组织文艺创作生产的相关工作时,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投身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以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民族文艺作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应着重打造一批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各族文艺创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创作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反映多元一体、彰显重大现实、面向新时代发展的文艺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便是以评奖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投身文艺创作的重要实践。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加入文艺工作者队伍,打造多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百花齐放、交融并进的文化环境,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思想共振与情感共鸣中增强文化自信,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学院)



编辑:崔雅葶

校对:谭佳雪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