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培养国企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的三重向度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优秀年轻干部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培养选拔关乎企业长远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精准、高效地培育政治过硬、专业精通、担当有为的年轻干部队伍,成为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在理论武装常态化上下功夫。国有企业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年轻干部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体系。要着力开展集中培训、交流研讨、个人自学等多元化理论学习形式,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解读时政热点与政策走向,让年轻干部深刻理解国家战略意图,找准自身定位,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坚守政治方向。
在党性教育实地化上下功夫。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打造沉浸式党性教育场景,定期组织年轻干部开展现场教学,认真聆听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让年轻干部切身感受信仰力量。常态化组织年轻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深刻从中汲取动力、汲取营养、汲取智慧,不断夯实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基础。
在廉洁教育常态化上下功夫。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廉洁提醒、风险排查等工作,深化以案为鉴、以案示警,增强年轻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锤炼坚强党性,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聚焦专业能力提升,深耕业务技能培养
探索建立定制化教育培训体系。依据国有企业业务特性与岗位需求,研究制定分层分类教育培训计划。针对新入职年轻干部,开展基础业务培训,主要涵盖资本市场运作、财务分析、法律法规、公司法等入门知识,帮助其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骨干,重点聚焦改革发展、并购重组、股权投资、风险管控等核心业务领域,邀请行业领军人物、资深投行专家等进行专业化教育培训,分享实战经验、把握前沿策略。面向企业拔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要实施高端培训,联合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研究制定专题研修班,深入研究宏观经济趋势、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课题,拓宽战略视野,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
探索建立多元化实践平台。建立轮岗交流实践锻炼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安排年轻干部参与跨部门轮岗交流锻炼,让年轻干部到不同岗位、不同环境中拓宽视野、锤炼能力,着力破解本领恐慌,积极塑造复合型人才。参与项目实战锻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年轻干部可深度接触不同业务环节,从项目尽调、方案设计到执行落地全程跟进,全面熟悉项目运作流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多面手”,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提升综合协调与解决问题能力。用好基层一线锻炼平台。国有企业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沉至子公司、项目一线或对口帮扶地区挂职锻炼,直接负责具体业务拓展、运营管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建立科学合理选拔标准。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摒弃单一以资历、学历为导向的传统选拔模式,积极构建涵盖“德、能、勤、绩、廉”多维度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德,要侧重考察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通过民主测评、领导评价、同事互评等方式综合判定。能,要聚焦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依据学习成效、个人技能水平情况等客观衡量。勤,要考察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以任务完成时效为参考依据。绩,要突出个人工作业绩,在自己岗位上做“证明题”,主要对标目标达成率、企业收益贡献度等关键指标。廉,要强调廉洁从业,结合监督检查、审计监督、廉洁考核等结果精准画像。党组织要依据综合评定划定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池准入门槛,确保入选者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
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方式。常态化开展内部公开竞聘工作,拿出部分关键岗位面向年轻干部公开竞聘,采用笔试、面试、业绩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量年轻干部知识储备、沟通表达、应变思维,全方位掌握年轻干部综合素质,让有能力、有抱负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建立动态跟踪培养机制。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库,探索建立导师辅导制度,由资深领导或业务专家结对指导年轻干部,定期交流谈心,了解思想动态与职业困惑,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计划。加强党内廉洁教育,定期组织廉洁谈话,签订廉洁承诺书,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年轻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理想信念铸魂、专业能力锻造、选拔任用优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方能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充满活力的年轻干部队伍,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贵州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