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以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担当与新使命,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将“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发展。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笔者试通过剖析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挑战,从内容重构、渠道拓展以及主体协同三个方面探索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话语建构路径,为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夯实理论根基、提供实践指南。

一、文化软实力与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软实力是同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来讲,“软实力”指一种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感染力、价值观的引导力和文化的吸引力等各类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衡量当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独有的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旨在通过展现独有的文化吸引力来促使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而话语体系作为与文化软实力紧密联系的相关概念。指通过以语言为载体,借助系统性认识形成的思想体系与表达体系复合而成的文化术语体系,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符号表达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话语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国家发展主导权,在国际关系中话语体系体现国家地位,在国内则关乎文化领导权。

文化软实力与话语体系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任何国家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发声,都离不开这二者的协同作用。首先,文化软实力是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本质上是通过价值观和文化等无形资源产生的感染力,然而这种影响力需要依托话语体系才能具象化;另一方面,话语体系的构建要体现文化软实力,它既是语言表达形式,也是文化价值观的传递载体,通过符合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话语体系,能更好地树立国际形象。二者通过语言与文化的载体关系形成互动机制,文化软实力借话语体系传播价值理念,话语体系构建水平又直接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效能,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对人的行为方式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世界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源泉,是充实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部分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且有效的现代转化,在对外传播时由于受到对传统文化解读有限的制约,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精神理念的阐释上存在概念抽象化、叙事陈旧化的问题,使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较为传统、刻板的阶段,容易产生误解和偏差。同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在话语体系构建中的阐释缺乏生动形象的案例,尚未在国际舞台上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认同。

传统的文化传播中,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在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相互往来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播主体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而客体往往在传播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长期发展则会出现双方信息沟通的不对等、不平衡的情况,甚至引起排斥行为,使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过度依赖主流媒体的单向信息传递,忽视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与接受心理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是当前存在的挑战之一。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缺乏故事化、场景化表达,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相较而言,“软新闻”形式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元素,对外国受众的感召力更强,其中所应用的修辞手法较多,在语言表达上更为生动活泼,使国际受众更能产生“共情效应”,进而被吸引和认同,增强宣传效果。

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有待解决,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度有待提升。各类文化传播主体间的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传播体系的进度需加快。传统的文化传播侧重于由主流媒体进行,未全面激发社会组织、民间个体的广泛参与,导致出现文化传播主体单一、协同性有待加强的传播局面。民间文化的传播缺乏系统性规划和专业化指导,导致个体传播者影响力分散;国际传播中尚未形成多方协同的话语生产与传播机制,导致传播效能“打折”。

三、话语体系建构的创新路径

要根植中华文化,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时代规律并梳理国内外形势,完善文化传播力体系。例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要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共商议题相结合;以“天下为公”诠释国际合作精神;以“民唯邦本”阐释共同富裕理念。通过具象化案例、数据支撑和情感化叙事,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话语表达,增强内容的国际普适性与说服力。再如,可搭建国际文化传播平台,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心”,通过线下文化体验馆、线上数字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中华非遗技艺展演、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开设中华文化专栏或专题节目,打造常态化传播渠道,从而加强我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互通协作,增强文化认同感,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变为现实。要始终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投身于文化交流浪潮中,融入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文化传播的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力,强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际定位与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广交天下友,扩展文化交流圈,为世界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形象。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国际性文化活动,邀请各国文化界人士参与,搭建平等对话平台;推动中国高校与海外高校开展文化学科共建、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人才;鼓励中国文化企业与国际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借助国际企业的渠道和资源,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需依托国际社交平台,深度挖掘不同国家、群体的文化偏好,定制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始终坚持以“内容质量为本”的创作基调,既强调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又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语言习惯、当地习俗等文化差异性,要主动了解受众心理,以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推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特点,开发差异化传播内容。例如,面向欧美市场,可制作以中国科技发展、传统文化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面向东南亚市场,推出体现儒家思想、茶文化等传统元素的动漫作品;挖掘 “一带一路” 合作中的文化故事,制作系列微视频,展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成果;与国际知名 IP 合作,开发融合中国元素的游戏、音乐、影视作品,提升文化内容的国际吸引力。运用短视频、互动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打造“中国文化打卡”“非遗传承人故事”等IP系列;建立“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海外本土化团队”的多级传播网络,提升传播精准度与覆盖面。应组建专业内容创作团队,包括导演、摄像、剪辑、文案等人员,根据不同主题采用多样化表现形式。在内容制作上,短视频应突出趣味性与节奏感,运用特效、动画等元素增强吸引力;互动直播可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解答观众疑问,设置抽奖、连麦等互动环节,提升观众参与感。同时进行视觉形象设计,为“中国文化打卡”“非遗传承人故事” 设计统一且具有辨识度的视觉标识,包括LOGO、色彩体系、字体风格等,应用于短视频封面、直播背景、宣传物料等,强化品牌形象影响力。

积极打造“政府领航、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联动格局,努力构建多维度、宽领域的多元主体传播体系,扩展文化传播路径,实现“全民参与”的目的。制定中长期文化传播战略规划,鼓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成立国际文化传播联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协同传播机制。要指导各类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和企业、个体等明确各自文化传播职责,明确其文化传播角色的定位,激发各方力量的传播活力。可由有关部门牵头,联合主流媒体、企业、个人传播者,明确各方力量在文化对外传播体系中的主体职责与定位,由有关部门负责国际文化传播战略规划、政策制定、资源统筹与协调监管;主流媒体承担核心内容生产、国际传播渠道搭建与品牌塑造;社会组织聚焦文化交流项目执行、民间文化推广;企业侧重文化产品国际营销、文化产业合作;个人传播者发挥文化传播亲和力优势,分享真实文化生活体验。开展专项培训与宣传,定期组织面向各类主体的国际文化传播专题培训,邀请国际传播领域专家、从业者解读指南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各方理解自身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

同时,要守好主流媒体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的地位,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要做好积极配合响应,个人传播者要积极参与。例如,通过线上培训、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个人传播者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视频分享网站等,以个人视角分享中国文化故事、生活日常、传统技艺等,打造 “微传播” 矩阵,形成生动鲜活的国际文化传播力量。鼓励“智库”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话语建构提供理论支持,打造开放式信息互通平台,促进资源联动与长短相济。通过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以民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力量,将中国文化的传播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共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例如,可定期举办茶艺、书法、戏曲体验活动;推动国内社区、乡村与海外友好社区结对,开展 “云游中国” 线上互访、“中国传统节日海外共享” 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论坛,以学术研讨、产业对接等方式深化文化交流。

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化进程与数字技术的推进与革新,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技术紧密融合,最终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双向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