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内涵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可以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加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红色文化在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每座红色纪念碑到历史档案记录,再到每位英雄人物和每首歌唱党和祖国的歌谣,都蕴含了中国人民崇高且深厚的民族情感,表现了每位爱国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忠诚,都是生动的教科书。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包括横向挖掘(发现和利用新的资源)和纵向挖掘(侧重对已有资源价值的再发现)。

高校应当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及党史研究部门的密切联系,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等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知识讲座,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和科研合作,更新本校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走出去”,注重主动收集和整理党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例如收集整理大量珍贵的本土红色文化素材,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写故事情节丰富、思想内涵深刻的红色故事集和红色文化教育校本教材。例如,湘潭大学师生于2021年创作了大型话剧《初心》,挖掘、整编了《可爱的中国》《杨开慧家属》等红色档案资源,结合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创作了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资源,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相关部门要鼓励党史工作者和高校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对本地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工作,拓宽史学、党建学、民族学、思政教育等学科的交流与学术研讨渠道,设立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教学科研项目,加强对红色文化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注重阐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

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等。要讲好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和共同奋斗的光辉历程,激发每一位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在讲长征这段历史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长征路线,还应当对红军经过民族地区时与地方群众的互动展开论述,让大学生在红色故事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在讲“三线建设”这段历史时,除了讲解三线精神,还应当深入分析在民族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影响,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立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勇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志向。

高校教师要创新理论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案例型、角色体验型、研讨型教学,在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以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可视化与互动化,还原大学生追寻红色足迹的在场感和体验感。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泛收集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建立本校专属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并广泛对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全新的视角让红色文物“动”起来,让红色故事“活”起来,让大学生眼睛“亮”起来,从而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要坚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展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对红色文化的宣讲,推出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红色文化作品和文艺演出,采用红色文化“三下乡”活动等方式。用项目化的创新方式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培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走进战争遗址、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过程中,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非凡事迹以及其中体现的崇高精神,以追寻“红”的足迹为契机开展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在内的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民族,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重视环境育人,打造红色文化教育长廊和红色文化资料阅读室,利用支部“党建文化墙”等平台增加红色标语、红色读物、英雄雕像等红色要素,将以文化人落到实处。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唯有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贯通于育人全过程,方能让大学生在触摸红色脉搏中筑牢精神根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凝聚奋进力量。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