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介入新闻生产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路径
2022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使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加快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在新闻领域,AIGC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新闻生产的速度,也改变了新闻生产的形式和发行传播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新闻行业的生态结构。然而,AIGC技术发展也带来了新闻真实性危机、主体性消解和行业生态冲击等一系列不足。因此,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专业坚守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智能时代新闻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真实性危机:“算法黑箱”冲击新闻根基。AIGC系统的“算法黑箱”使其生成的内容难以被准确理解和验证,导致容易出现事实性谬误。在新闻领域,由于缺乏对数据来源和算法逻辑透明性的把握,用户很难判断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事实性谬误很可能会误导公众,影响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此外,AIGC系统使用一些未被核实的数据进行训练,容易导致生成的报道存在信源污染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新闻的质量和可信度,还可能对社会舆论产生误导。
主体性消解:专业价值的结构性危机。AIGC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新闻专业性的贬值。算法往往只注重效率和数据,而忽视了新闻的公共性和社会价值。这种现象会使新闻媒体失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影响新闻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某省级广电AI系统在自动化生成火灾报道时,因算法逻辑漏洞将新闻模板错误关联至楼盘广告数据库,导致报道中嵌入了房地产促销内容。
行业生态冲击:传播秩序的重构面临挑战。AIGC技术的应用使得版权归属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由于AI生成的内容往往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算法,很难确定其版权的归属。例如,某报AI系统在生成地震报道时,未经授权调用了某通讯社独家摄影作品,而引发版权争议。此外,AIGC技术的普及也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媒体间往往采用相似的AI系统和算法,导致生成的新闻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这不仅会降低新闻的质量和吸引力,还会影响媒体的差异化发展。
规避AIGC新闻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可通过以下路径:
建立“生成——审核——溯源”三级验证体系。生成环节要确保数据的质量和算法的合理性;审核环节要对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溯源环节要能够对内容的来源和修改历史进行追溯,便于问责和监管。例如,《中国日报》AI内容数字水印系统通过嵌入不可见的数字标识,实现对AI生成内容的全流程追溯,确保内容可验证、可问责,这种三级验证体系是保障AIGC技术在新闻领域安全应用的重要手段。
推行“CHAT”伦理原则。审慎、辅助、真实、透明的“CHAT”原则为新闻业提供了伦理指南。“审慎”要求在使用技术时要谨慎,避免出现错误和风险;“辅助”强调技术应该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取代人类的判断;“真实”要求新闻内容必须真实可靠;“透明”要求技术的使用过程和内容的生成来源要公开透明。推行“CHAT”伦理原则可以引导新闻业正确使用AIGC技术,避免伦理问题的发生。
完善法律体系,确定版权归属。针对AIGC引发的版权归属模糊与侵权争议,可建立“技术确权+行业共治+法律完善”的三维体系。技术确权层面,可借鉴成都商报与蚂蚁链合作案例,对AI生成的新闻文本、数据图表、视频素材等嵌入区块链时间戳,实现从内容生成、修改到传播的全链路版权登记。行业版权池共建层面,可由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主流媒体、AI技术企业成立“新闻 AIGC版权联盟”,制定版权分配和认定的相关标准。如规定AI训练数据若涉及第三方素材,需按流量分成比例支付版权费,可参考音乐行业机械授权模式,从源头解决数据滥用问题。还需推动有关法律增设“AI作品权利归属”专章,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方法和比例。
推动行业差异化发展。为破解AIGC导致的内容同质化困局,需从“技术赋能+专业定位”双轨切入。首先,在垂直领域进行深度赋能,鼓励媒体结合自身定位开发细分场景AI工具。如财新网基于AIGC 打造“财经数据新闻实验室”,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财报数据自动转化为可视化叙事,同时保留记者对行业趋势的深度分析;澎湃新闻则聚焦时政领域,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政策解读AI助手”,实现政策文件与历史案例的智能关联,强化专业媒体的深度解读优势。其次,创新人机协作模式,推行“AI速记员+记者策划师”分工机制。例如,在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指挥系统”中,可让AI负责突发新闻的五要素快速生成,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记者则专注于背景调查、信源核实与观点提炼等工作,形成“AI铺陈事实+人类赋予意义”的差异化生产链条,避免机器写作的情感缺失与深度不足。
(作者单位:天津市东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