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建筑业“东技西输”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启示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十分重要。我国东部地区建筑行业起步早,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而西部地区受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成效相对欠缺。因此,我国出现了“东技西输”的培训模式,其目的是将我国的建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方式引入西部,从而促进该地区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入探索该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启示,对推动我国建筑业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业“东技西输”培训模式的理论溯源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梯度性,使得生产要素由先进地区流向落后地区。在建筑行业中,东部地区的建筑技术水平较高,管理制度较为成熟,人力资源充足,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薄弱。“东技西输”培训模式是以梯度转移理念为基础,通过对我国东部优势资源的引进,促进西部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各地区建筑业的协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将首先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极,并以其极化和辐射作用带动周围的经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已经形成了多个经济增长点,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建筑业集群。“东技西输”培训模式通过发挥东部建筑产业增长极的扩散作用,把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西部,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建筑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可以改善劳动力的质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东技西输”培训模式中,从东部到西部进行施工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的传授,实质上就是对西部建筑产业人力资本的一种投入。这样的投入,可以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更新管理理念,从而使整个西部地区建筑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得以提升。

协同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指出,各系统或各因素在相互配合和协调下,可以发生协同作用,达到总体作用超过局部作用的综合效应。在“东技西输”培训模式下,东西建筑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双方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由东部地区提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而西部地区则提供了市场和发展的空间。这种合作既能促进西部建筑事业的发展,又能为东部地区的施工企业开辟新的市场,促进各地区建筑业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

二、建筑业“东技西输”培训模式的运行机制

需求对接机制。“东技西输”培训模式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首要条件是要实现与需求的准确对接。在调查分析西部地区建筑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西部建筑业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需求。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也要梳理自己的优势资源,确定可以提供哪些培训内容和支持方式。通过政府搭建的交流平台和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交流活动,让供需之间达到精确的供需匹配,保证培训的内容真正符合西部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培训实施机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在线上培训中,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远程教育体系,由东部地区的建筑专家通过直播授课、录制视频等形式,为广大西部地区建筑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线下培训中,组织西部地区的建筑公司、施工现场的人员,去现场参观和学习,让其体验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通过师徒结对和项目合作等方式,让东部地区的技术骨干到西部地区结对,开展手把手教学,强化培训效果。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内容涵盖整个西部地区建筑企业的各个层面。

资源整合机制。“东技西输”培训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对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政府方面,要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和组织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中,并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要充分利用产业协会的优势,积极引导东部建筑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西部地区,实现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有效结合。在企业层次上,东部地区的施工企业与西部地区的施工企业结成伙伴关系,通过技术资料、施工设备等方面的共享,进行技术研究与项目的合作。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的协作,实现最优的资源分配,为实施该模式提供可靠的保证。

效果评估机制。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在培训期间,通过定期的考核,对学员的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评价,以把握学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地调整培训内容与方法。当培训结束之后,对建设项目质量改进情况、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情况等进行跟踪评价,综合评价该模式对西部地区建设的推动效果,还要收集企业和学员的反馈意见,对培训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以不断优化培训模式。

三、建筑业“东技西输”培训模式的实践启示

强化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东技西输”培养模式的实施,国家应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培训市场的秩序。加大对培训计划的经费投入,建立专门的基金,对参加培训的企业或机构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措施。同时,强化各地区之间的协作,打破行政上的障碍,为建筑业“东技西输”培训模式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同时,国家也要制定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培训计划的执行与效果进行监督评价,保证培训资源的有效使用,实现培训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东技西输”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东部地区单位和高校要加强与西部地区的协作,结合西部建筑产业的具体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习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工程等资源,学校则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员。通过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让西部地区施工企业在工程实践中获得先进的施工工艺与管理经验。鼓励东部企业与西部企业进行项目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式,推动西部建设企业技术升级与管理创新。

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内容的质量对培训模式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东技西输”的培训模式中,要结合我国西部建筑行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制定出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内容。在引进东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西部地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探索一套适合当地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同时,要密切关注建设领域的发展动向,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纳入培训内容中,保证西部地区建筑从业人员能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

建立长效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东技西输”的培训并不是一次性的,应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东西部地区要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等不同层次上,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人员访问和项目合作。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培养模式的持续运行和不断完善。另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沟通平台,实现东西部建筑业的信息、技术与经验的共享,推动各地区建筑业的协调发展。鼓励东部地区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去创业,为西部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协同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建筑业“东技西输”培训模式,通过“需求对接——培训实施——资源整合——效果评价”的运作机制,对我国西部建筑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西部建筑事业输送了一批专业的人才,推动了我国各地区建筑业的协调发展。其实践启示主要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构建长效的合作与沟通机制。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东技西输”培训模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推广,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稠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