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用好党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的思考

党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和智慧源泉,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资源。用好党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其向善向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笔者提出统筹整合党史资源、深挖内容衔接、多样呈现提升实效、加强交流打造协同队伍等路径,旨在将党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筑牢思想根基,强化政治认同。唯有将信仰根植于历史长河,方能铸就恒久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坚守。打造思政教育协同体系,深入挖掘党史资源有助于学生把握党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轨迹,夯实思想根基,提升文化认同感;呈现党史画卷能使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价值,筑牢理论根基。政治认同是思政教育着力塑造的关键素养,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则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协同推进,通过多角度切入,能够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达成深层次的政治认同。

弘扬红色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既要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要生动呈现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党的宗旨,以此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这项工作需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在党的正确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充分彰显了党的强大执政能力。确保党对各项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取得发展成就的根本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从党史中获取精神养分,树立崇高理想,厚植爱国情怀,锤炼品德修养,永葆进取姿态。

突出实践引领,提升育人实效。思政教育必须建立在理论认知基础之上,但更应强调实践环节的关键作用,促成理论认知与实际行动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认知。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纳入各学段思政课程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干精神,始终保持对初心使命的清醒认识。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性。思政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激励学生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学业发展及职业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学习,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党史资源与思政教育跨学段融合有以下实践路径:

科学整合党史资源,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向标,需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置,应当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分层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呈现渐进式发展的特点,在将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时,必须对相关素材进行结构化梳理,同时考虑各学段的教学重点、标准要求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明确界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主导时期,认知能力有限。教学目标可设定为通过生动形象的党史故事,如“小萝卜头”“王二小”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初步感知党的光辉形象,可以组织观看红色动画短片,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复述故事,加深对党史的印象。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了解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可通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组织参观当地红色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党史,增强对党史的理解。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三观”逐渐形成。教学目标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分析党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政治领悟力。开展党史专题研讨,如“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进行深入探讨。

大学阶段,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教学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党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设置党史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调研,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系统开发党史资源,优化课程内容衔接。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党史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注重不同学段间的知识连贯性。通过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教学内容体系,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在不同年级间的自然过渡与有机衔接。特别要关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避免简单重复或断层现象,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结构。

小学低年级可以从认识党的基本知识入手,讲述一些简单的党史小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可以进一步介绍重要的党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初中阶段,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系统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让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高中阶段,深入剖析党史中的重大决策和理论创新;大学阶段,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党史与学科交叉研究,如研究党史中的经济政策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等。

在整合党史资源时,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党史资源。例如,江西地区的学校可以重点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上海地区的学校可深入挖掘中共一大会址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党史资源库,收录党史文献、影像资料、虚拟展馆等。具体来说,可以由政府党史研究部门牵头,联合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成立党史资源收集专项小组,并与各地党史办、革命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征集党史文献手稿、老照片、历史档案等原始资料;通过公开征集、购买版权等方式,获取民间保存的珍贵党史影像、口述历史等资源,并邀请党史专家、学者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内容审核,确保史实准确、表述规范;设立专门的版权管理小组,注意核查资源版权归属,通过签订授权协议、支付版权费用等方式,合法获取资源使用权限,避免版权纠纷,以方便各学段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合适的素材。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在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的运用过程中,必须突出问题意识,精确把握教学着力点与关键环节,确保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要注重历史脉络、当下实践与未来发展的整体贯通,实现认知传递、价值塑造与素养培育的深度整合。

小学阶段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如模拟“重走长征路”的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体验红军的艰辛;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党史人物,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初中阶段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党史案例进行分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探究党史,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高中阶段可采用议题式教学,围绕党史热点问题设置议题,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党史调研,如调查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大学阶段则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党史课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党史学习教育。例如,开发党史学习教育小程序,设置知识问答、“打卡”学习等功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党史微课程,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同时,加强校际合作,组织大中小学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举办跨学段党史知识竞赛、联合创作党史主题文艺作品等,促进不同学段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党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障实施效果。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党史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党史专题研修班,邀请党史专家进行授课,提升教师的党史专业素养。其次,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跨学段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探讨党史学习教育跨学段融合的有效方法。例如,每月举办一次线上教学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线下教学观摩活动。

鼓励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研究,设立专项课题,支持教师探索党史资源与思政教育跨学段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同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党史学习教育教学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要求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可建立教师党史教学成长档案,记录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资源运用、教研活动参与、学生评价、家长反馈等过程性资料,并结合学期末的教学成果展示、学生考试成绩等结果性评价,全面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拉萨师范学院;本文系拉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XW202302)研究成果。】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